《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的是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部分领土被割让,割让地区的小学被迫放弃法语,
小说通过孩子的视角,描述了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
佩尔高说:“咱学英语,是为了文化交流。”
刚才吟诗的人“嘿嘿”一笑,说道:“我能不知道文化交流吗?我就是单纯不想考试。”
佩尔高忍不住翻个白眼,
“算了,不说这个。”
他指指那些纸片,
“这是陆教授的新作,电报发过来的。”
电报……
成本未免也太高了。
有人低声道:“有一个共和党校长的老爹真是好。”
佩尔高捶了对方肩膀一拳,
“别提这事儿!”
他出生于贝尔蒙特,是一位校长的儿子,
但他并未靠父亲庇荫,而是倚仗学业为自己赢得了奖学金,一路升学,并打算追随父亲的脚步,从事教育事业。
裙带关系这个话题算是他的逆鳞。
开玩笑的同学也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紧岔开话题:“我记得,陆教授的《乡村教师》用的是法语啊……”
佩尔高耸肩,
“人家英语写作更多。而且,据说这部作品是为了致敬第一届诺贝尔奖。”
众人恍然。
那就怪不得了,
英语毕竟是世界上普及范围最广的语言,更适合这种写作目的。
几个学生没辙了,
就算真的“我是法国人,怎可学英语?”,也只能硬着头皮啃。
他们沉下心来阅读,
没想到,这部《朝闻道》异常精彩,竟然让所有人都看了进去,
尤其是小说的核心思想——
科学家们为了求知前赴后继慷慨赴死,让人深受震撼。
也不知过了多久,
“呼~”
有人率先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