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又来一个。”
他埋头编写电文,自言自语道:“我看啊,弄个通用的模板算了。”
……
剑桥。
国王学院。
在硕大的会议室内,一帮文学院、语言学院的教授正齐聚一堂,研读诺贝尔文学奖的初选作品。
忽然,有人说:“不知所谓。”
一众教授抬起头,看向说话的人。
那人尴尬地咳嗽一声,说:“这个泰戈尔写的戏剧倒是不错,但诗歌实在是太一般了。不愧是伦敦大学的学生。”
“不愧”这个词是这么用的吗?
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泰戈尔确实是伦敦大学学院的毕业生。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因为不喜欢,遂转入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英国文学,同时研究西方音乐。
詹姆斯说道:“原来是因为伦敦大学在发火呢~”
众人的哄笑愈加大声了。
詹姆斯继续道:“这次文学奖的评选,我们还是要公平、公正。”
他看向泰戈尔的作品,
“但你说的也对,泰戈尔的戏剧还有些说道,对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但诗歌确实一般,跟叶芝、海塞、普吕多姆无法相提并论。”
这么说并不算错,
泰戈尔真正厉害的诗集,诸如《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此时都没有出版。
詹姆斯又道:“另外,也可能是英译不准确。”
众人不解,
“翻译?”
詹姆斯点点头,
“之前我不是拜访过陆教授吗?他就说过转译的问题。他当时举了个中文的例子,我听是听明白了,但有些难以复述。”
中文对詹姆斯来说还是太难。
有人说:“看来,泰戈尔还是不够格,暂且放一放。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蒙森先生。”
一众剑桥的大佬沉默了。
《罗马史》,
这书怎么站在文学的角度来评价?
简直是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