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学生们。他们对新闻学院是怎么看的?”
她的文章,一方面抨击丑恶现象、一方面倡导社会改革,靠着煽情和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让报纸销量大爆。
那并不是一幢新修的建筑,
之后又和古德曼握手,
这段时间,都是古德曼负责对接,两人早已相熟。
普利策现在担心的是,他们出钱出力,热火朝天地把新闻学院搞起来,
所以,本质上是一种双向选择。
“我只熟悉英国高校的流程啊。”
结果,没人申请,
那可就十分尴尬了。
巴特勒上前,
“约瑟夫!看,这是谁!”
巴特勒表情微微变了,低声道:“你知道的,新闻学是新兴学科,公共课倒还好说,专业课根本没有相应的师资。出于无奈,我只能让约瑟夫帮忙请业内人士。”
陆时好奇道:“新闻学院的预招生不乐观?”
表面上,是学生有求于学校。
不远处,普利策正和一名女士聊着天。
“啧……”
普利策因为精神衰弱,甚至无法接受任何噪音,不得不住在一艘顶级隔音的游艇,在海上四处飘荡。
“陆教授,你总算来了!”
陆时挠头,
没想到,工作还能治病。
他眼巴巴地看着陆时,问道:“陆教授,关于招生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巴特勒介绍道:“时间紧迫,我们启用了旧校舍。”
各国的招生流程不尽相同,
一般地,美国高校需要学生先提交申请材料,
陆时好奇,
普利策又介绍了那位女士,
“内莉·布莱,记者。”
这些人在考入哥大的天之骄子眼中,学识并不高,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教授,确实让人有些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