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往前翻了一页,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确实是《海燕》。
高尔基苦笑,
“没发表《春天的旋律》还有另一个原因。本来,这篇散文我是准备发给《信使报》的,但《信使报》害怕引火烧身,不敢作为。所以现在只能考虑《知识》,但我担心……”
后面的话没有明说,陆时和萧伯纳却都能意会。
文章有很多的革命成分,更是将抵制沙皇进行到底,一个操作不好,容易出大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
历史上,高尔基在《信使报》碰壁后,将《春天的旋律》寄给了圣彼得堡的《生活》杂志,《生活》没有刊载全文,而是将结尾的《海燕》单独发表在当年的四月号上,
结果就是,《生活》杂志遭到查封。
现在,高尔基考虑将《春天的旋律》刊载自己主编的《知识》,难免瞻前顾后。
萧伯纳捅捅陆时的腰眼,
“你念给我听听。”
陆时点头道:“好,我用英文念。”
他用一个相对平稳的声线朗诵道:“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随着朗诵,诗歌渐入佳境,
陆时的语气也变得急促,直到高潮处,声音不自控地提高,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有感染力的诗歌就是这样,让人会不自觉地代入。
萧伯纳击节叫好,
“精彩!”
他问高尔基:“这么优秀的作品,你竟然还觉得不满意?”
高尔基说:“《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托尔斯泰先生改稿12次,成稿时仍说不是最满意的状态。作家看待自己的作品,总是希望它能更好,甚至最好。”
萧伯纳同为作家,深有同感。
高尔基又说道:“萧先生不是喜欢我的《鹰之歌》吗?你看到的版本和初版也是不同的。”
《鹰之歌》发表于1895年,1899年再版时,由于高尔基在世界观方面的不断进步,提高了对改变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对作品内容作了重要的改动。
两人关于散文和诗歌,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而陆时却一直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