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只是暂时的,我们的业务部门还在和大量的客户进行沟通,未来几个月内我们还将会接到更多的数据中心GPU订单,预测总订单有望达到一百五十亿美元的级别。”
“同时我们的终端算力芯片业务,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PX平台以及EYEQ平台的销售会出现大幅度增加!”
“并且受到整体GPU市场的爆发,我们的民用GPU业务也出现了增长等情况,尤其是被很多数字货币领域里选用的X系列显卡以及其他几款高端显卡,都出现了价格上涨,订单增多的情况。”
“整个GPU业务,不包括CPU业务部门以及SOC业务部门的集成GPU,只计算独立GPU业务以及综合算力芯片业务,我们的GPU业务今年,甚至有望达到两百亿美元的营收!”
“而上述业务,并不包括集团自用以及部分战略合作机构采购的AI系列芯片以及EYQ系列芯片,ZY系列芯片,如果加上去的话则是会更多。”
AI系列芯片,目前在智云集团里依旧属于保密项目……虽然外界都知道智云集团有一款自用的数据中心GPU芯片,但是智云集团从来都没有对外公布过,该款芯片目前依旧只提供给集团自用以及供应给国防领域……哪怕是益海科技,海蓝汽车,南门航天这些企业都是拿不到这款芯片的。
AI系列芯片的性能太强悍,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应该有的水准,其影响极为重大,不仅仅关乎智云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里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且关乎一大堆秘密国防项目。
所以AI系列芯片,根本就不可能对外销售,更不可能对外出口……上头老早就把这系列芯片列入秘密技术,禁止公布,更别说出口了。
这玩意可是保密技术,这说的不是智云对此进行保密,而是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保密。
如果有人泄露相关技术信息的话,安全机构的人分分钟上门请他喝茶。
EYQ算力平台以及ZY系列芯片倒不是什么保密项目,但是徐申学为了保持旗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只批准自用以及供给兄弟企业,如海蓝汽车,小疆科技。
而且EYQ芯片方面,海蓝汽车也具备一定的话语权,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智云集团是不能把EYQ芯片供给其他汽车厂商使用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国防项目,在开发阶段也大量使用EYQ平台进行开发,测试,比如X1战斗机的原型机上使用的终端算力芯片,就是基于十二纳米工艺的EYQ3芯片。
不过智云半导体部门,也按照合作机构的技术要求,开发国防专用的算力平台,项目代号为GF算力平台,第一代GF1芯片基于十纳米工艺,采用极为苛刻的设计要求、封装要求,要求芯片耐高低温、抗干扰、耐冲击、抗辐射等诸多要求。
目前该芯片已经试片成功并小规模投产并使用在一些秘密项目上。
该芯片的生产,甚至比S803芯片还要早……没办法,人家合作机构的一大堆项目都等着这个芯片用呢。
而GF1芯片考虑到研发成本高,产量低,其价格会非常昂贵……远超过民用产品的单价,单价可能达到数百万元一枚。
其价格高,并不是因为技术要求高,制造困难,而是因为产量低,无法摊薄巨大的研发成本以及生产成本。
一款芯片,不管需求量是一百枚,还是一百万枚,其研发成本都一样的。
生产过程里的一些硬件支出也不可或缺的,比如掩膜版的制作,哪怕你生产一枚芯片,都得制作一整套的掩膜版,这导致小产量的芯片,在制造成本上也非常昂贵。
稀少的产量以及使用量,这是导致GF1芯片的价格贵上天的核心因素……而不是技术更加困难而导致的成本高昂。
不过GF1芯片也不是什么战斗机专用的芯片,这是一种通用终端算力芯片,未来还可以用于其他人工智能终端领域,然后提升需求量,逐步降低成本。
只是再怎么降低,也不可能降低大规模量产芯片的水准。
——————
考虑到自用的局限性,这一次的人工智能浪潮引来的算力芯片的市场紧缺,其实并不会影响到这几个系列的产品。
季成和他们如今讨论的,主要还是可以大规模外销的各种算力芯片。
而短期内大量涌入的订单,也让智云集团旗下的智云微电子的产能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智云微电子的负责人丁成军道:“我们的算力芯片的工艺制程,集中在十四纳米工艺以及十二纳米工艺,我们在这两种工艺的产能,虽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高的,但是我们需要用到这两种工艺的产品也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