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舒缓的钢琴音符流淌时,画面却是他指使的鬼子手下,在金女大校园里的奸淫掳掠的暴行。
这种极致的反差,叫屏幕前的所有人都看得毛骨悚然,又咬牙切齿。
银幕上凸显一段字幕:
福田永助,原日苯宪兵队长,被指控参与屠杀及组织奸淫平民,但因“缺乏直接证据”,于1947年6月被释放。
“艹你妈的小鬼子!”一声清脆的国骂,来自《中国电影报道》的现场记者。
却代表了现场所有华人的心声。
而对西方观众来说呢?
自他们从魏特琳的视角来看冯远争扮演的鬼子军官福田永助起,一直到被压抑的军靴视角践踏,再到听到这番诛心的言论。
所有人都不寒而栗!
这一瞬间,这些西方观众眼前浮现出一个个熟悉的日苯友人身影——
总是西装革履,九十度鞠躬双手递上名片;
温文尔雅,茶室中的茶道表演行云流水;
就连吵架红脸都会边道歉边沟通,批评意见都要用“或许可以再斟酌”这样的敬语来包装。
这些温和、优雅的身影和形象,同此时银幕画面中同样外表和风度的冯远争化为一体。。。
西方观众们不禁在心中发问,哪一张,才是他们真正的面孔?
台下王小帅、杜琪峰等华语电影人,再一次拍案叫绝!
这一幕的叙事层层递进,在冯远争这个角色身上达到了融合和极致。
有组织地烧杀抢掠,是体现鬼子纯粹的穷凶极恶和丧尽天良;
拉贝被蒙骗成为刽子手的帮凶,魏特琳因为绥靖主义被调虎离山,是体现鬼子的奸诈狡猾。
而这些所有的人性之恶,在这一段冯远争扮演的福田永助身上被完美地包装,再一次蒙骗了现场的西方观众。
当这位京都大学哲学系高材生那温情、儒雅、高知的面纱被戳破,所有人才看清这些畜生,包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真正祸心!
特别是福田永助最后和小队长的对话,更加引人深思。
不乏对日苯人具有好感的西方观众,在脑海中萌生这一个割裂画面:
一面是福田永助哼着家乡凤冈县的童谣,一脸慈爱地哄自己的双胞胎女儿睡觉;
一边是他踩着硬质的军靴,命令自己的手下、或者亲自去拿刺刀剖开中国孕妇的肚腹。。。
这段极其简洁、有力、高效的电影叙事,再一次令西方观众深深地叩问!
究竟哪一张脸,才是他们真正的面孔?
台下的马丁因为喜欢黑泽明,很早以前就拜读过《菊与刀》,也算比较了解日苯这个民族。
虽然好友路宽在电影里讲的是战犯人性中极致的丑与恶,但以他的艺术造诣,还是能从镜头语言和叙事节奏上,品味出这位华人导演更多的用意。
什么用意?
让沾血的武士刀与案头插花同框,让京都方言的优雅发音与拷问惨叫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