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滪关前。
在潘濬以身作饵,引军去下游阻止汉军登陆的同时,上游汉军利用早已准备好的泥袋沙包、干柴稻草等物资,在滩涂上迅速作业。
不到两刻钟的时间,堆积在江畔的各种物资消耗过半,总共填出了三条直通吴军阵地的通路。
汉军浩荡前逼。
吴军奋力抵抗。
与此同时。
大江之上。
既有舟船顺流而下。
也有舟船不断靠岸。
汉军将士、民夫,自运兵舟船源源不断登陆。
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一个个前赴后继,没有作片刻停留,扛起江畔剩余的各种物资便向吴军阵地冲奔而去。
奔不百步,前方已有汉军先锋结阵为墙,密不透风。
抗物资之人却没有就此停下,而是在军官的命令下向左右散开,朝泥沼丢下所负物资,将原本只有百步宽的通道铺得更为宽阔。
到了这时候,他们距吴军阵地前的壕沟、鹿角等工事已不过二十余步了。
前面的人将泥袋沙包往泥潭丢,后面的人便将干柴稻草向前送,覆在了泥袋沙包之上。
待干柴稻草铺上之后,最前面的汉军士卒、民夫便开始踩上去,在军官号令下缓慢前移。
自江畔至前线,登陆汉军已将通路堵得近乎水泄不通。
后人不断把泥沙柴草前送。
前人不断接过泥沙柴草前铺。
趁吴军将校反应不及,弓弩手难以调度的时机。
汉军迅速将百余步宽的通道向左右拓宽了三十余步。
当此之时,通道之中,在汉军弓弩手持续不断的火力压制下,已经有少部分汉军先登敢死填平了壕沟,推开了鹿角,逼至半人高的土壁前,与躲在土壁后的吴人开始了枪枪到肉的近身肉搏。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先登敢死的战心士气毫无疑问是一支军队里最强的,他们身上穿戴的甲胄、手上握持的戈矛,同样是一支军队里最好的,这也是先登敢死之所以勇于冲锋陷阵的重要缘由。
而由双液淬火法、灌钢法打造出来的宿铁刀、宿铁枪、宿铁甲,在这个时代完全是断代领先。
虽然吴人阵前也是敢死之士,虽然吴人敢死之士身上穿的,也都是跟汉军敢死一样的筒袖中铠。
但吴军的铁枪戳在汉军的筒袖铠上,往往只能擦出一阵火花,留下几道划痕。
而汉军敢死不过朝吴军捅个三五枪,便能将他身上铁铠甲页贯穿,戳出一个血窟窿来。
一名唤作高昂的汉军敢死连杀三名吴人,体力将要不继,正欲割吴人首级退走之时,却是突然对上了一名个人武艺极佳的吴军部曲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