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荆州夷民异族也,畏威而不怀德,只有暴力镇压,使子孙无遗,荆州才能安定。
刘表无可奈何。
直到先帝为荆州之主,依靠打赢了赤壁之战的军队,崩解了蒯氏、黄氏、蔡氏、张氏等世豪在荆州盘根错节的势力,才开始对湘西大山诸夷采取了安抚招诱之策。
在先帝治下,荆州汉夷之民得以相安无事十余载,汉夷之间的矛盾终于得以缓解。
如若不然,何以沙摩柯能在大汉已失荆州之后,仍然愿意为大汉效忠死命?
所以在丞相讨伐南中时,马谡向丞相提出了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策。
这并非是什么了不得的创举,而是直接抄大汉在荆州安抚诸夷的高分作业。
反观孙氏?
自打入主江东后,便长期派兵镇压山越。
二十余年间,为了讨伐山越的暴民,几乎动用了东吴所有名将,与山越间的战争从未停歇。
孙吴从大汉手中夺走荆州后,境内同样暴动不断。
不论汉夷,不乐接受孙权统治者不可胜数,虽被镇压,却如同韭菜一般割了又长,继之不绝。
而荆州诸夷与扬州山越,在很多方面没有太大差别。
但先帝能安抚荆州诸夷,孙权却做不到。
一个是双方出身经历不同,导致对治理异族的理念不一。
先帝在幽州时,数任幽州刺史安抚乌桓、鲜卑得力,内徙幽州的杂胡数以十万计,与汉人通婚杂居,相处融洽。
先帝为公孙瓒帐下司马时,麾下便有乌丸杂胡骑千余人。
孙氏呢?
之所以能够起家,就是孙坚有幸去了一趟西北,平了一次羌乱,最后因平乱之功得到了侍郎官身,跻身士族之列。
故此,双方看待边疆异族的心态是大不一样的。
除经历理念不同外,则是双方成为一方诸侯后的名声不同。
孙氏入主江东后,以武力残暴镇压吴会的反对势力。
彼时扬州的刘繇、许贡、严白虎等人都曾连结吴会山越,对抗外来的孙氏,所以不论汉人越人,亡于孙氏手下者无数,民怨沸腾。
山越跟吴会的汉人可不一样,他们没有随孙氏颠覆天下的野心,有的只是破家灭门的仇恨。
这就导致孙氏安抚山越的信任成本无限大,几乎不可成行,最后只能破罐子破摔,一条路走到黑。
而先帝在乱世之初打拼出来的赫赫威德,及汉室宗亲的名头,使得他颁布的招抚之策信任成本极低,夷人畏威怀德,汉人不敢造次,于是安抚之策遇到的阻力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