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这也是这次会议气氛并没有那么愉快,反而有些紧张的奇怪的原因。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老成员们想起了两年前的窘境。
2004年,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提交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同样经历了两年严格审查后,被克雷研究所确认无误。
当时的委员会兴致勃勃地准备颁奖典礼,邀请佩雷尔曼前来领取一百万美元奖金。
可那位俄罗斯天才的回应,如同一盆冷水:他拒绝了。
拒绝理由含糊其辞——什么“荣誉属于数学本身”、“金钱玷污了纯粹的知识”。
更讽刺的是,这不是佩雷尔曼第一次拒绝大奖;早在2006年的菲尔兹奖,他也同样缺席。
这让克雷研究所成了数学界的笑话:一个怀抱巨资要改变世界的机构,却连奖金都送不出去。
“佩雷尔曼那次,我们成了全球媒体的反面教材。”
财务负责人艾米丽叹了口气,她负责管理那一百万美元基金:
“新闻头条写着:‘克雷研究所钱送不出去,天才们不屑领奖’,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麦克爵士的嘴角绷紧了。
“所以,这次不同,洛珞教授是菲尔兹级别学者中最年轻、解决难题最快的一个,他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演讲轰动全场,证明简洁有力,我们必须确保奖金成功颁发。”
他转向行政主管罗伯特:
“联系洛珞教授,发出正式邀请,告诉他,我们要在总部举行盛大仪式,不只颁奖,还要他做专题报告。”
“这将是数学界的盛宴,全球媒体都会聚焦——我们不能再让这一百万美元‘烂在手里’。”
罗伯特点头,开始草拟邀请函,语气热切如火焰:
“敬爱的洛珞教授:我们荣幸地通知您,您的N-S方程证明已被全票通过克雷评审,为表彰您对数学的卓越贡献,特邀请您于2008年10月出席剑桥总部颁奖典礼,并做主题演讲,领取一百万美元奖金……”
邀请函通过加密渠道发向了BJ。
克雷研究所的每个人都相信,这次能成功。
他们想象着洛珞站在领奖台上的场景:一个天才少年,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亮数学的圣殿。
没有人知道,这位天才的另一身份,是中国绝密工程“夸父计划”的总设计师——那是一个国家级的秘密,连中国国内的普通科学家都不知情,更遑论大洋彼岸的数学学者。
所以……他们也当然不会知道,想要洛珞短期内前来领奖的难度……还要更胜佩雷尔曼。
同一时间,在华国首都西郊,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建筑深处,洛珞正忙得不可开交。
此刻,他坐在代号指挥中心的办公室里,面前是平台的实验数据报表——魏晓峰刚刚提交的激光点火系统进展报告。
空气里弥漫着计算器的嗡鸣声,洛珞的目光锐利的扫过一行行数字,验证平台稳步推进……但就在他提笔批示时,助手秦浩敲门进来,递上了洛珞的笔记本电脑。
“洛教授,有新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