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在周教授的心坎上!
资源!
自由!
学术名誉!
这三个词,精准地击中了他内心深处最核心的诉求!
作为一名学者,他渴望探索未知,渴望攻克技术难题,渴望在专业领域留下自己的印记。
但在大学里,申请经费的繁琐、设备使用的限制、跨学科合作的壁垒、成果转化的漫长周期,常常让他感到掣肘。
而陈秉文的承诺,意味着他将拥有一个近乎独属于他的研发平台!
充足的资金,顶级的设备,高效的团队,以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声誉的明确路径。
知识产权归公司?
这很合理,公司投入了真金白银。
但学术名誉归个人?
这简直是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条件!
这意味着,他在陈记做出的每一项技术突破,不仅能推动企业发展,更能直接转化为他个人的学术资本!
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参加国际会议,申报奖项。这些对学者而言至关重要的成就,在陈记的平台上,将变得触手可及!
周教授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
他想起在理工学院,为了申请一台基础的气相色谱仪,写了多少报告,等了多久。
想起那些有想法却因缺乏设备或经费而搁浅的研究课题。
想起自己带的学生,因为实验室条件有限,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而眼前,陈秉文为他描绘的,是一个几乎没有资源限制、可以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
更让他心动的是,陈秉文对技术本身的尊重。
无论是瓶装糖水的工艺突破,还是防滑瓶盖的创新设计,陈秉文都给予了研发团队极高的评价和实质性的奖励。
他并非将技术人员视为工具,而是真正重视技术的价值。
周教授沉默着,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放弃稳定的教职,投身充满变数的企业?
风险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