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朝臣百官在上奏请示某件事该不该做之前,无论是否事先请示过刘荣,刘荣都可以凭借情报网络:绣衣卫,以及参谋团:尚书台,预料到事态的大致发展走向。
还是拿当年,老丞相申屠嘉就《削藩策》,与先帝老爷子顶牛一事举例。
若往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刘荣首先会通过绣衣卫得知:丞相申屠嘉,打定了主意要反对《削藩策》。
这一步,当年的先帝大概率也做到了。
毕竟绣衣卫在朝公百官身边安插眼线,也不是最近几年的事儿了。
而下一步,便是刘荣带着‘申屠嘉打算梗脖子反对《削藩策》’这一客观现实,向尚书台征求意见。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尚书台的各位,都是俊杰中的俊杰、人才中的人才;
——大家帮朕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劝老丞相回心转意,支持朕推动《削藩策》。
——实在不行,也起码让老丞相别明着跟朕作对,免得朝局动荡、帝相不和,传出去也不体面……
真要说起来,当年的先帝,还真就是差这么一个给自己出谋划策、以团体为单位共同提供解决方案的部门。
最终,还是刘荣横插一脚,勉强起到了些许从中调和的作用,才化解了君臣二人之间针锋相对的紧张氛围。
若不然,真要按原本的历史时间线,被申屠嘉气到红温的先帝老爷子,只怕真的要和晁错联手,把老丞相给活生生气死在任上了……
再者,尚书台能给刘荣出的主意、建议,也不止局限于‘某个朝臣要干这么个事儿,朕该咋办’这种被动应对;
当刘荣主动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尚书台也同样能集思广益,将刘荣原本模糊、宽泛的想法,变成精细、具体的操作方案。
众所周知:当今刘荣,很爱‘搞事情’。
穿越者的先见之明,总是让刘荣想要做一些前所未有,在这个时代既没有现实基础,也没有具体操作经验、先例的事。
若这样的事,每一件都要刘荣自己去操心、自己去想具体的操作方案,刘荣怕是累都能累死。
——始皇嬴政怎么死的?
还不就是天天加班,连续二十多年,都在维持每天十六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工作,才活生生把自己给累死的么……
刘荣不怕累;
但刘荣很担心自己有限的寿命,不足以支撑刘荣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标,无法让刘荣充分发挥穿越者的特殊‘才能’。
有了尚书台,刘荣就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想起一件事就费劲巴脑的去做,做完再说下一件;
而是可以直接把一件事的大致思路丢给尚书台,让他们去出方案。
而刘荣自己,则继续去思考下一件事。
至于方才,朝中公卿百官猜测的:外朝奏疏入宫、天子批复出宫,都要过一遍尚书台——这是自然。
尚书尚书,管的就是这个事儿。
但也绝没有公卿百官猜想的那么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