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荣官营粮米后,汉家的主粮,无论是粟还是宿麦,都被恒定在了一个固定的价格线:粟石三十五钱,麦石四十五钱,加工过后的麦粉则石六十钱。
这就是从原本的无限操作空间,一夜收缩到完全没有操作空间了。
在这件事上,功侯们的诉求,是官营粮米可以、限定操作范围也不是不行;
但别搞一刀切,别给粮价定死在一个点,而是稍微给点范围。
比如:限定粮价在三十至四十钱每石,又或是更大的区间内浮动,给功侯们留出低买高卖,倒卖牟利的空间。
至于钱币,那就更复杂了。
——关于刘荣即将推行的五铢钱,功侯贵戚们已经基本摸透了情况。
现如今,流通于天下,且有相当数量囤积在功侯勋贵手中的各式钱币,最终的归宿都不外乎‘兑换’二字。
即,功侯贵戚在内的钱币持有者,用手里的各式杂钱,按一定比例从少府换取五铢钱。
那这个比例如何确定?
按照刘荣放出来的口风,以及刘荣一贯的作风,基本可以确定:是以钱币含铜量,作为兑换比例的核心标准。
比如,铸于太祖高皇帝年间的三铢‘汉半两’,重三铢;
除去那些铅制荚钱不算,稍微正常一点的太祖三铢,含铜量普遍不超过二成。
也就是说,足足五枚品相正常的太祖三铢钱,才能熔炼出重达三铢的铜;
好巧不巧——刘荣即将推出的五铢钱,含铜量刚好定在了比秦半两(七成)稍低,却并不影响外观、品相的六成。
经过简短的计算就不难得出:一枚五铢新钱,便含铜足三铢。
也就是说,这种即将被推出的五铢新钱,只一枚的含铜量,就等于五枚太祖三铢的含铜量。
按照最糟糕的情况预测:这两种钱币之间的兑换比例,很有可能按照各自的含铜量,定为令人瞠目结舌的五比一,即五枚三铢钱,换一枚五铢钱。
再比如吕后八铢。
含铜量比太祖三铢稍微良心一点,有三成。
钱重八铢,含铜三成——含铜量大约为二铢半;
如此说来,吕后八铢与新五铢的兑换比例,大约会是六比五,即六枚八铢钱,换五枚五铢钱。
最理想的状况,也顶多就是按一比一的比例兑换。
至于太宗四铢,那就更夸张了。
——事实上,太宗皇帝原本想要推行的四铢钱,含铜量要求是过半的;
只是后来,吴王刘濞先行抢占市场,以劣币驱逐良币,逼得太宗皇帝只能关门放狗,让邓通去和吴王刘濞‘真男人大战’‘用魔法打败魔法’。
这就导致现如今,流行于世的绝大多数太宗四铢,含铜量都只有可怜的不到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