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军且不说,人家好歹是如今汉家唯一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禁军,超编也情有可原。
怎么飞狐军、细柳营,也都是这般?
事实上,汉家的军队编制,确实是严格按照‘什伍之制’来组建。
一校就得是一千人!
一部就得是五千人!
但禁军和常备野战军例外。
北军、飞狐军、句注军,以及作古的细柳、霸上、棘门三营,都在什伍之制所规定的编制基础上,享受到了超编的特权。
却也不是无序超编;
而是极为统一的:‘校’统一从千人超编为二千人。
‘部’一级则根据具体需求,从规定的五校,适当扩编至六到八校。
至于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
——在‘校’一级以下,汉家自秦继承来的什伍之制,至今都还能发挥编制优越性!
虽然没有后世新时代,华夏步兵部队的三三制那么先进,但以伍为战斗小组、什,即二伍左右掩护的基层战斗编制,在这个时代依旧是极为先进。
以伍为战斗小组,以什,即两伍左右掩护;
以屯为基本的行动单位,曲为最低一级的战术执行单位;
以队为最低一级的战术任务履行单位。
从最低级别的‘伍’,一直到五百人的‘队’,这套编制体系都堪称完美——至少是极其适合如今,尚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华夏军队。
但从五百人的‘队’,到千人的‘校’,这套体系的漏洞就开始逐渐显露了。
前文提到:在战争中,汉家军队的作战方式,是以‘伍’为战斗小组,‘什’下辖两伍交替掩护。
五十人的屯,则会和同属一曲的另一个屯,在更大范围内的战场上互相掩护。
和五人战斗小组、两个小组相互掩护一样——以五十人为战斗小组plus,两个战斗小组plus互相掩护。
到了五百人的队一级,就不再是这样了。
——队,作为战场上有独立行动能力的单位,往往是需要单独执行战术指令的。
而且两个‘队’的行动,不再是彼此掩护,而是各自单独完成一项战术目标。
比如一场战争中,遭遇敌方落单的一股兵马,汉家将官很大概率会第一时间下令:甲队,正面进攻!
乙队、丙队侧翼迂回!
丁队留守中军,以防不测!
关键就在这里。
——在战场上,要想对一支敌方部队完成正面冲击、两面包抄等动作,同时又保证中军有留守力量,不至于倾巢而出,至少需要四个五百人编制的队!
且这样的战斗,往往并非‘部’一级的主官:都尉,带着一部五千人去打,而恰恰是那些校尉去指挥。
部一级的都尉,也就是将军们,会在军帐里对着地图比划,然后制定某某校打这里、某某校打那里这样的大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