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消费者带着期待走向终端时,迎接他们的却是“暂无此商品”的答复。
这种“认知与可得性”之间的落差,非但没有浇灭热情,反而在悄然发酵。
“越是买不到,越想尝尝看。”
“广告打得那么凶,怎么店里没有?”
“是不是太抢手了?看来真不错”
一种微妙的“饥饿感”和“稀缺感”在潜在消费者心中滋生。
广告里“科学成分”、“温和提神”、“清爽无负担”的标签,因为暂时无法触及,反而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感和期待感。
“饥饿感”是最好的开胃菜。
陈秉文深知这一点。
他刻意将广告投放提前于大规模铺货,就是要利用这段时间差,让“脉动”的名字和概念先在消费者心中扎根,让期待值拉满。
与三得利补充协议签署的当天下午,陈秉文就带着凌佩仪、李明和赵刚,直奔位于静冈的三得利主力灌装厂。
工厂大门戒备森严。
出示了特别通行证后,一行人才得以进入。
巨大的厂房内,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甜香。
几条高速灌装线正全速运转。
其中一条线,刚刚切换完毕,正在灌装淡蓝色的液体。
“陈先生,凌小姐,请看这边。”负责对接的工厂经理中岛引着他们走向那条专门灌装脉动的生产线。
这是一条之前处于闲置状态的碳酸饮料线,设备看起来保养得不错,但显然是为含气饮料设计的。
此刻,生产线正处于调试状态,几名技术员正围着核心的调配罐和灌装头忙碌着。
“就是这条线,”中岛介绍道,“按照协议要求,我们选择了这条闲置线进行改造,用于灌装‘脉动’功能饮料。
它原本用于生产低糖碳酸饮料,基础条件符合非碳酸饮料灌装要求。”
陈秉文的目光扫过设备,重点落在调配区。
几个大型不锈钢调配罐已经连接好管道,旁边堆放着几桶刚刚从港岛空运过来的、印有“脉动速溶浓缩粉”标识的原料桶。
“浓缩粉到了?”陈秉文问道。
“是的,陈先生,”中岛点头,“昨天下午抵达,已经完成清关和入厂检验。
我们的技术团队正在根据贵方提供的工艺参数,调试浓缩粉溶解、混合及定量添加系统。”
这时,钟强带着两名陈记的技术骨干快步走了过来。
他们比陈秉文早一天抵达,一直在现场监督改造和调试。
“老板,凌总监。”钟强打了声招呼,随即汇报道,“浓缩粉的溶解性测试已经完成,在设定水温下溶解速度和效果符合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