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曾瑞等人的初审,吴熙和其他优异士子的答卷,很快就被送到了江瀚的案头。
“大帅,这些答卷是我和几位阅卷官共同审出来的,请您过目。”
“此外有三人当为一甲,分别剑州吴熙,南部县陈安,阆中周德福。”
“两位是明廷秀才,一位是保宁府衙的工房老吏。”
贡院衡鉴堂内,江瀚端坐于上首,随手接过曾瑞递来的卷子,一脸诧异:
“哦?还真有吏员能进一甲?”
“本以为开放吏员上升,只是做个千金买马骨的姿态,没想到里面还真有人才?”
曾瑞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谁说不是呢。”
“这周德福的卷子我看了,农桑以兴修水利为切入,环环相扣,一看就是个干实事的。”
“其他两道钱粮和刑名题,答得也还不错,所以我就把他的卷子提到了一甲,给您过目。”
江瀚快速扫了一眼周德福的试卷,满脸欣慰:
“嗯,不错,可为一方县令之选。”
“这帮人你还别说,一手台阁体写的漂漂亮亮的,一个墨点都没有,乍一看和印刷出来的一模一样。”
“其他两人呢?”
曾瑞凑上前去,翻起另外两张试卷:
“这两人都是秀才出身,都是因家中贫困不得不回乡务农,养家糊口。”
“两份卷子的作答也各有千秋,只不过下官认为,还是剑州吴熙更胜一筹。”
江瀚接过两份卷子,一一对比起来:
“是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曾瑞杵在一旁,指着卷子解释道:
“从第一题农桑来看,两人都颇有见解。
“一个提出了轮种养地,一个提出了选种增产,可谓是不分上下。”
“但区别就在第二题,剑州吴熙看出了您题目中的小心思,而且还特意做出了批注。”
“而南部县的陈安,则中规中矩的写出了答案,没有提出异议。”
江瀚默默点头,目光扫过两份工整简洁的卷子。
如曾瑞所说,在钱粮一题上,这个叫做吴熙的士子更胜一筹。
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刑名题上,尤其是关于大将处置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