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厢峡大捷的奏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呈送到紫禁城时,朱由检爆发出了他登基以来最畅快的一次大笑。
“好!好一个陈奇瑜!真乃国之栋梁!”
他已经太久没听到过这样的好消息了。
辽东的鞑子虎视眈眈,关内的流寇此起彼伏,连年的天灾让帝国的财政捉襟见肘。
自从登基以来,他可谓是宵衣旰食,夙夜忧叹,鬓角甚至已经早早地染上了霜白。
而陈奇瑜送来的这份捷报,就如同一记曙光,让他看到了平定天下的希望。
“朕果然没有看错人!”
“这次一定要把这帮贼寇一网打尽!”
朱由检兴奋地在御案前来回踱步,可就在这时,一旁的王承恩却递来了一个折子。
“皇爷,这还有一封方谨的奏折,据他说贼兵想招安了。”
朱由检有些诧异地接过奏折,迅速的扫了两眼,眉头紧皱。
他随手将折子递回给王承恩,问道:
“大伴,你说这次贼兵是真降还是假降?”
“贼兵狡诈多端,不可不防啊。”
但王承恩却没有立刻回话,他弯腰接过折子,语气谨慎:
“军国大事,奴婢一个阉人不懂,也不敢乱说话。”
“这些事情,皇爷最好还是和阁老尚书们讨论为好。”
朱由检听罢叹了口气:
“你呀你,什么都好,就是太谨慎了。”
“现在就咱们主仆两,还有什么好顾虑的?”
“算了,你去通知阁老和六部大臣,明日召开廷议。”
次日,崇政殿内,重臣云集。
汉白玉的台阶光可鉴人,盘龙金柱庄严肃穆。
然而,殿内的气氛却异常的紧张,主抚和主剿派吵到了天上去。
“启奏陛下!”
首辅周延儒第一个站了出来,他面色涨红,语气慷慨激昂,
“车厢峡之围,乃天赐我大明之良机,中原大半流寇尽在网中。”
“臣以为,当立刻传檄陈奇瑜发动总攻,务必将贼首尽数拿下,押解京师,千刀万剐,以儆效尤!”
他的话音刚落,吏部尚书李长庚也出班附和道:
“首辅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