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弹劾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轻信谗言,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继而惨遭贼兵埋伏。”
“臣等弹劾昌平副总兵左良玉,作战不力,以致贼兵在黄河沿岸来去自如”
崇祯将这几本互相甩锅的奏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次,只觉得一阵头疼。
这四个败军之将,不好好反思己过,怎么反倒互相掐起来了?
崇祯本想将几人全部革职查办,押回京师问罪。
但洪承畴的奏报中,却又极力保举了曹文诏、左光先和艾万年三人,言称这三位都是久经战阵的悍将,一时失利,希望能令其戴罪立功。
朱由检现在对洪承畴可是信任无比,既然洪督师都开口求情了,他自然也不会驳了洪承畴的面子。
于是朱由检强压下心中的不快,不再追究这三人的过错,只是分别下旨申斥了一番,令众人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崇祯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用得着臣子的时候,就会给予百分百的信任和倚重,甚至可以容忍一些“出格”行为。
就连袁崇焕当初先斩后奏,矫召宰了毛文龙,他也能捏着鼻子忍下来。
而左良玉这边,则是有朝中重臣,户部尚书侯恂为其作保,朱由检权衡之后,也就再给了左良玉一个机会。
不得不说,崇祯此刻的心情,确实是极好。
要是放在前几个月,但凡他看见了这几封奏报,估计曹文诏几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进诏狱里去好好“反省反省”。
武将之间互相甩锅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可负责统筹地方军务的文官们,却又掐了起来。
山西巡抚宋统殷,联合山西总兵王国梁、河南巡抚玄默,三人联名上书,措辞激烈地弹劾总督洪承畴。
他们指责洪承畴在剿匪过程中,纵容麾下将领贺人龙等人纵兵劫掠,残害百姓。
当初,洪承畴带着数万大军,一路从陕西杀入山西,再转战到河南境内。
他采取的策略,是一边剿匪,一边就粮于敌。
当然了,这个“敌”,有时候也包括了地方上的百姓。
洪督师始终认为,这帮刁民天生反骨。
身为大明子民,面对这些破坏江山社稷的流寇反贼,不仅不思奋起反抗,保家卫国;
反而因为一点蝇头小利,便竞相从贼,为虎作伥。
在洪督师看来,忠诚不绝对,那就是绝对不忠诚!
所以,在剿匪过程中,洪督师果断采取了三光政策,大军所到之处,可谓是寸草不生。
再加上几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消耗惊人,几个月下来,差点把山西、河南一带的州县都给吃光了。
眼见自己的辖区被洪承畴糟蹋得民生凋敝,怨声载道,宋统殷和玄默这两位地方巡抚,自然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