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整天的休整,郑芝凤感觉浑身的酸痛缓解了不少。
尤其是经过处理后的双脚,虽然走动时仍有些许不适,但已经不至于影响行动。
傍晚时分,随着李定国一声令下,麾下的一千二百偏师迅速集结完毕。
先前派出的的塘兵早已返回,带来了前方道路的详细情报。
还有一部分已经提前渡过了乌江,他们将成为大军在黑夜中的眼睛和向导。
没有什么激昂的战前动员,队伍如同沉默的暗流,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营地,沿着预先勘察好的偏僻小径,向乌江上游进发。
经过一整天的翻山越岭,大军终于在次日中午时分,抵达了预定的出发地点。
这里是茶山关渡口上游的一处隐蔽河湾。
此处江岸山势陡峭,林木茂密,能很好地遮蔽来自下游的侦查。
乌江在此拐了一个急弯,水流相对平缓些,河滩狭窄,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碎石和被江水冲刷得光滑的枯木。
队伍在岸边休息了几个时辰,辅兵们则是就地就地取材,制作竹筏准备渡江。
辅兵们动作很快,傍晚时分,十几只简易的竹筏就已经摆在了河滩上。
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和水声。
河湾不算太大,而且中心还有几处急流,所以需要分批渡河,避开危险处。
赵老八站在岸边,看着眼前黝黑湍急的江水,心中直打鼓。
他是个旱鸭子,但偏偏却被派来打头阵。
没办法,军中大部分人都和他一样,没几个会水的。
第一批渡河士兵约百余人,每个筏子能栽五六个人,由两名水性好的士兵负责操桨。
赵老八带人小心翼翼地登上筏子,等站定后,操桨的士兵用力一蹬腿,筏子便稳稳落入水中,缓缓向对岸划去。
没有灯火,只能靠微弱的星光和操桨手的经验来判断方向。
郑芝凤和王老栓的队伍在第二批。
几人登上一条较大的竹筏,筏子吃水颇深,江水几乎要漫过脚面。
操桨手奋力稳住方向,竹筏晃晃悠悠地离了岸,滑入江心。
一切看似很顺利,可就在即将抵达对岸时,右前方不远处突然传来一声剧烈的撞击声。
赵老八乘坐的筏子撞到了水下暗礁,猝不及防下,他和同船的三四个士兵扑通几声,瞬间掉进了冰冷的江水里!
几人身上都披着布面甲,落水后下沉得飞快,连挣扎都来不及,眼看就要被江水冲走!
听见落水声,郑芝凤立马从筏子上站起来,低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