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爱尚小说网>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TXT免费 > 第151章 大军压境(第1页)

第151章 大军压境(第1页)

洪承畴站在血泊边,对着张福臻等人大谈其“追剿为上,以杀止乱”的道理。

他神情冷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平息乱局,匡扶社稷。

但洪承畴似乎全然忘记了,或者说,是刻意不去回想,自己也曾是这卑微众生中的一员。

论起出身,洪承畴比起这些饥民们也高不到哪儿去。

他自幼家境贫寒,十一岁时辍学,只能每天跟着母亲走街串巷,靠卖豆干勉强糊口。

如果洪承畴生在陕西,只需要一场大旱,顷刻间就能让他沦为食不果腹的饥民。

但他运气很好,生在了受灾并不严重的福建,而且还有族人办学。

在沿街叫卖豆干的间隙,他常常会跑到村中学塾外,踮着脚尖,偷偷听夫子讲学。

他的这份聪慧与勤奋,被当时的同族才子洪启胤先生看在眼中。

洪启胤见这孩子虽然衣衫破旧,但眼神中透着一股灵气,谈吐间也颇有见地,不禁起了爱才之心。

于是,洪启胤便将洪承畴收为弟子,不仅免除了他所有的束脩和生活开销,更是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在洪承畴的课业簿册上,洪启胤曾写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批语,可见其厚望。

而洪承畴也确实没有辜负恩师,他天资聪颖,又肯下苦功。

万历四十三年,洪承畴一举考中举人,时年二十三岁。

次年,洪承畴赴京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正式踏上了仕途。

二十四岁的进士,可谓是风头无两,然而,官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入仕后,也曾起起伏伏,在各个衙门间辗转,品尝过人情冷暖,见识过官场险恶。

多年以后,凭借着自身的才干与不懈的钻营,他终于爬到陕西督粮参政得位子上,开始在陕西官场崭露头角。

正因为自幼出身贫苦,洪承畴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刁民为何要铤而走险,聚众造反。

天灾连绵,百姓无地可耕,再加上官府横征暴敛,这才将他们逼上了绝路。

但为官多年,他同样也很清楚,大明朝的基层政府到底是什么德行。

朝廷对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束手无策;豪绅大户们良田万顷,却巧立名目,逃避赋税。

但国库空虚,开支浩繁,朝廷上下都需要用钱。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不停地向农民征税,而这也导致了陕西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

面对这种上层无力,下层贪腐的情况,洪承畴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剿匪理论”。

在他看来,既然朝廷无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那就只能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了。

面对这些刁民,唯一的办法就是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