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再以缰绳牵行,让它习惯于跟随人的脚步,不嘶不跳,方才允许上鞍。
上鞍也不是随便把马鞍往马背上一扣就行的。
要在马匹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反复地进行上鞍、卸鞍的动作,逐步消除其对骑乘的本能抗拒。
等骑兵能够顺利上马后,就可以训练战马服从转向、强化其对缰绳压力的条件反射。
再者,马这种动物,生性敏感胆小,战场中的噪音、火光、兵器、尸体等刺激极易引发马匹惊慌,进而失控。
所以,脱敏训练才是重中之重。
自古训马,强调“以渐习之”,要通过不断地模拟战场元素,来逐步消除马匹的恐惧。
所以自从接手这批马匹后,刘宁便一直在对其进行感官脱敏训练,以适应战场刺激。
首先,是基础的视觉脱敏。
先在百步之外,竖立五色旗帜,让马匹远远地注视,习惯这些色彩;
然后,再将距离缩短至五十步,让步兵挥舞着旗帜,在马群前驰走;
最终,要让士兵手持兵器,直接冲到马前,等马匹面不改色,才算合格。
等到马匹完全适应后,还要燃烧湿草制造浓烟,模拟战场硝烟等复杂环境。
(初立五色旗于百步外,令马注视;次近至五十步,挥旗驰走;终令骑士持矛戟突至马前。)
紧接着是听觉脱敏,要达到“不惊鼓炮雷霆”的程度为止。
训练从最基础的鼓锣声开始,逐步过渡到火铳的点射、齐射,甚至是火炮的轰鸣。
每当马匹受惊时,骑兵都需要立刻通过抚摸、喂食等方式,安抚自己的坐骑。
等到数十门火炮在百步外齐声轰鸣,而马匹不惊不窜,才算脱敏成功。
最后,是气味与触觉脱敏。
战场中的血腥味、尸体的触感也可能引发马匹不适。
训练中,会特意宰杀牲畜,将鲜血涂抹在草束之上,让马匹嗅闻;
甚至会将羊肠铺在地上,驱使战马反复在上面驰踏,使其不再畏惧腥秽。
训练的后期,还要让马匹习惯踩踏用稻草扎成的、形态各异的“尸体”。
(杀羊取血,涂于草束,令马嗅之;铺羊肠于地,驰踏其上不避腥秽。月余,则见尸、闻血而不惊。)
触觉脱敏,则是更具对抗性的训练。
训练时,会预先在马场中放置大量手持木枪的草人。
骑兵要不断地控制胯下的战马,接触、冲击这些草人,消除其对碰撞的恐惧。
等这一系列的脱敏训练都做完了,至少也得一两个月的时间。
可这还没完。
脱敏成功,仅仅只代表马匹可以被牵上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