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府城了。”李仙笑道:“他入了府院,还会继续读书的。”
“啊!”老秀才惊呼一声,拍手道:“难得,难得。赤子之心,终有还报。愿他平平安安,顺顺遂遂,在文道进步勇猛。”
“老伯。”李仙道:“我也想买些书看。”
“哦?”老秀才说道:“那你是要四书五经,还是诗词歌赋,治国要论。”
李仙对世俗道理,治国之论,全无半点兴趣。却喜欢地理图册,笛曲琴画,奇闻异事。天性使然。
他将实情告之,让老伯帮忙选书。老秀才摇头轻笑:“小凡和我说过,他哥若是读书,不会比他差。”
“小凡谦虚的。”李仙笑道:“小凡过目不忘,我可比不上。”
“你错啦。”老秀才摇头说道:“融汇贯通,远比过目不忘重要。但我观你生性跳脱,志向不会在此。”
“我猜你胸有天地,意存高远,但因时因人因地,诸多缘由,受困一地,不得脱身。只能通过书册图论解解乏闷,提前了解世间道理。”
“既然如此,我推荐你一本…《张寒病》的杂书。”
老秀才对铺内布局,已然万分熟悉。他拄着拐杖行至一处角落,朝书架一抽,取出本黄皮旧书。
李仙说道:“张寒病?”
“此人便是著书之人,他以姓名为书命名。”老秀才侃侃而谈,“他生长于前朝大虞。自幼身患寒病,手脚酸软无力。但生性喜湖爱山。”
“十余岁开始,便离家出走,访湖爬山。途中见风景,见人情,见百态。各种奇遇异事,全记载此书中,你全当故事看便好。”
“书中还有大虞风土人情,你若感兴趣,不妨买回去看看。”
李仙闻言一喜。
大武国祚千余载,旧朝之事隐于尘土。寻常百姓难闻之一二。李仙连大武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前朝大虞。
他甚是求知,更知道武人该多学,多看,多感悟。这等新奇之物,他极为喜欢。
当即将《张寒病》买下。为帮衬老秀才,他又买下几本诗词经纶,让一合庄护院、武尉堂差役修习。
离开书铺后,鬼使神差间,重回往日旧屋。
屋中竟异常整洁,水缸蓄有水,破损的茅顶被补齐。
李仙四处打量,心想:“莫非有人居住?也好,我与阿弟都已不住在此处。将房让出,供人居住,保持人气,也是件好事。”
行入房中,嗅到淡淡清香。这味道似在何处闻过。
“谁在这里!”
忽听一喝喊,门外一女子归来。那女子衣着朴素,半边脸已被焚烧,身材高大,一股子英武之气。
她双眸微眯,凝视望来。李仙若有异动,她顷刻便会出手。
李仙拱手笑道:“这位姑娘,我是这间房屋的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