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我太过敬业!
罗根不想再讨论这个伤心的话题,坐直了腰,“现在第一版报纸可以进行排版了吧,你打算一次性印刷多少份?”
经过多天的讨论,罗根中间甚至又化身“韩索罗”给唐纳尔搬运了两趟加拿大威士忌,改版后的《太阳报》第一版才终于要定版了。
在罗根的强烈建议下,《太阳报》改成小版面、多版页的报张,这样它随时可读,便于携带——这是前人,不对,是后人的成功经验。
英版《太阳报》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一份小报,大版面报纸不属于现代生活,而小版面的报纸才能和拥挤的地铁、巴士伴随在一起。
而在《太阳报》的刊号通过申请后,罗根才知道,纽约也曾经有一个《太阳报》,他差点侵权了。
纽约《太阳报》甚至是美利坚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1833年就创办了,同样是格调不高,为招徕顾客,不惜弄虚作假。几易其主后,在去年彻底停办。
理查还以为罗根改报名就是为了蹭先驱的名声,嗯,虽然这名声也不好听。
总之,现在的芝加哥《太阳报》已经算是一份全新的报纸了。
“作为一份新报纸,我觉得首印4万份就够了。”
说到正题,理查也不再作弄小辈了,估算一下后说道。
这还是建立在报社的销售渠道不需要从头再来的基础上。
但罗根不满意,“4万份太保守了,起码要印这个数!”
他伸出五指。
“一次性印5万份,这是不是有点……”
罗根的手掌翻过反面,“不,我是说起码得印10万份!”
“……”
这次理查想翻白眼了,“你疯了?”
罗根可不觉得这是什么不敢想的事情,“芝加哥有差不多300万人,我们这还不是日报,首印10万份多吗?”
“要不是渠道所限,我觉得起码20万份起步。”
报社之前主要是通过报童在街头、车站、广场等人流密集处叫卖,以及和一部分报摊、杂货店等固定销售点合作售卖。
如果是大报纸,除了以上两种销售模式还有订阅。
嗯,《太阳报》迟早也是要把订阅的渠道打通的。
但理查不得不泼冷水了,“你们年轻人想事情还是太乐观了。”
他不觉得改版一下,增加个三版女郎,就能一下子飙升到原来销量的2倍。
“何况,在保证印刷质量的情况下,因为增加了图像,印刷成本已经超出了1美分,售价也不得不从原来的1美分一份调整为2美分一份,提价一倍,搞不好销量反而会降低一半。
美利坚的报刊业十分发达,像罗根这种小报社不需要拥有自己的印刷机,有专业的印刷厂可以帮忙印刷。
相应的,成本就不是那么容易控制了。
罗根不是没有考虑这一点,他只问一句:“报社的资金够不够印刷10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