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忠是断然不信的,归根结底,
国内导演这群人,想国外搞奖的,屁股歪,想玩儿大片,玩不懂,有些人又是自持甚高,不想玩儿小片,这才会出现这种割裂的情况,
他认为这并非中国导演“拍不出来”,而是整个电影产业的环境、市场和创作思维暂时没有形成大量生产这种类型影片的成熟体系。
“情感叙事”是内核,“类型片”是外壳,电影先是有一个非常坚固的类型片框架,比如奇幻片,喜剧片,家庭伦理片,然后用充沛的情感作为填充物和润滑剂。
前世,中国电影发展到这条路上,已经是到了《人生大事》,《送你一朵小红花》,《你好李焕英》等时候了。
人们才开始摸索出来这种类型的创作规律。
工业体系落后了韩国十五年之久。
而在奇幻层面上的融合,更是只有《照明商店》才稍微显示威力。
其实中国很适合这种电影,或许这此类型电影的票房不会大爆,但对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提升市场天花板,是足够的。
只要不是过度营销到《你好,李焕英》那种态势,也就不会出现反噬。
曹忠在《南京照相馆》是存在过度营销的,但他不后悔,只有把舆论拉满,得到足够的票房,他才能打断一批导演企图追求“文明”反战的叙事,比如鲁川。
之后的电影,他必然要加快速度,推进内容,最大化的提升中国电影市场容量。
而情感叙事类型片,通过此类电影嫁接喜剧元素,对未来的喜剧市场,同样能开发出值得开垦的蓝海。
曹忠要做一个破局者,
要给那帮导演看看,你们看不上,不想建的电影工业体系,
有的时候很简单,甚至简单的不像样子。
不是中国电影不行,只是你们局限在一个小圈子当中打转。
天天怪大环境不好,实际上他们才是破坏大环境的那些人。
而且,曹忠也在筹备自己的第二部电影剧本,他要拍的第二部,也和南京有关。
正研究着,王仁君进来了。
“忠哥,有人在网上骂你。”
曹忠看了消息,笑了。
他本来都没理由针对鲁川,这下子好了,小丑送上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