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高丽虽为我大明藩属,却也自有其国体尊严。李成桂以臣迫君,自立为王,此乃悖逆天理,人神共愤!大明绝不会坐视不理,任由此等奸佞之徒逍遥法外!”
韩尚质闻言,心头咯噔一下。此行不仅未能达成试探之意,反而似乎激怒了这位真龙。
他强作镇定,颤声回应:“陛下息怒,臣此番前来,实乃传达我国新王之意,望两国和睦如初,共守藩篱之谊。”
“藩篱之谊?”
朱元璋冷笑一声,语气中毫无回旋余地:“李成桂若不悔过自新,亲至大明负荆请罪,大明与高丽之间,恐再无宁日!”
言罢,他挥了挥手,示意韩尚质退下。
韩尚质退出大殿,心里已经是哇凉哇凉的了,李成桂的篡位之举,看来彻底惹怒了大明,怎么对付高丽,现在就看大明要上多大的力度了。
朱元璋的怒火并没有表面上那么旺盛,实际上,李成桂篡国这件事情,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预料到了。
很快,朱元璋就召来了魏国公徐达和曹国公李文忠,如今他在军事方面的左膀右臂。
一个是他的生死兄弟,一个是他的亲侄子,都是天下名将,这时候朱元璋显然是需要参考他们的意见的。
“李成桂这贼子,竟敢如此大胆,篡夺高丽王位。”
朱元璋并没有怒目圆睁声音如雷,而是似笑非笑道:“朕若不给他点颜色瞧瞧,他还真以为大明是泥捏的。”
在高丽使者韩尚质来到大明以前,关于这次该如何应对,已经基本上做好计划了,或者说,五军都督府从他们平常闲极无聊就开始准备的无数个预案里,摸出了几个最靠谱的。
而对于是否要出兵高丽,五军都督府内部,却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
徐达闻言,沉吟刹那道:“陛下,李成桂此举确实悖逆天理,但高丽局势复杂,我军若贸然出兵,恐有不妥。”
“有何不妥?”朱元璋问道。
“高丽军队数量众多,全国兵力约有四十万上下,而且因为元朝在高丽南部大量养马,所以至少拥有六万以上的骑兵,军队前后与元军、红巾军、倭寇作战过,相当一部分都拥有作战经验,而且不乏反登陆的经验,我军若全面开战,必是一场恶战,即便从海路登陆,也只能登陆对方防备不足的地方,无法直接登陆到高丽的心腹地带。”
徐达缓缓分析道:“而且,我军与高丽之间隔着辽阔的缓冲区,从陆路出发补给线漫长,对我军不利。”
徐达当然不是怕打仗,实际上,哪怕如今蓝玉打出名气了,徐达依旧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名将,根本没有任何争议。
对于他这种境界的名将来讲,在开战前说这些好似灭自家威风的话,根本就不是真的长他人志气,而是未虑胜先虑败。
徐达考虑的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
换言之,其他的优势,其实徐达根本就没说,或者说,不需要说。
李文忠闻言,也点了点头,道:“魏国公所言极是,不过,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理,否则恐失了我大明的威严。”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朱元璋目光炯炯,盯着李文忠问道。
李文忠沉思片刻,道:“臣认为,我军可先由济州岛的郑国公常茂出兵,护送王奭登陆釜山,站稳脚跟后向北推进。这样,既可以牵制李成桂的兵力,又可以为我军后续的行动争取时间。”
单靠济州岛上的蒙古人和明军去解决高丽国内的问题,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有所期待如果真能解决问题,之前为啥不是济州岛上的蒙古人坐到开京的龙椅上?
而且碍于大明舰队的主力目前还在南洋以及南方,大多数还都躺在造船厂里整修,或者是在进行海试磨合,大明是没有太多的运力支持一支大军从海上发起登陆行动的。即便勉强多运几万人上去,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后续的补给根本满不足不了,或许粮食还能就地自筹,毕竟高丽南部还算粮食产量充足,但是消耗的箭矢火药,以及各种军需物资,则根本运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