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爱尚小说网>皇明圣孙免费阅读 > 第296章 短暂的和平时代(第4页)

第296章 短暂的和平时代(第4页)

洪武二十六年五月,继针对全体官员的《考成法》后,朱元璋又颁行了针对教育官员的《学官考课法》,规定县学生员二十名,教谕九年任内,有举人三名,又考通经的为称职,升用;举人二名,虽考通经为平常,本等用;举人不及二名,又考不通经的为不称职,黜降别用,至于州学正、府教授,以此类推。

同时,对于勋贵武臣子弟的教育问题,朱元璋也没落下。

为了给朱雄英培养更多的亲信,以便成为明军下一代的栋梁,洪武二十七年初,朱元璋诏令武官子弟习骑射,并拣选进入幼军,把幼军的考核标准作为袭爵的条件之一,通过了方可袭爵,否则虽授职而只给半俸,三年后复试,再不合格就直接罢黜。。。。。。当然,若是身体残缺或者有重大疾病,是可以免除的,但一般勋贵子弟也不至于为了不去幼军,就把自己手给剁了。

是的,必须剁手这种才行,剁手指都不行。

而进入幼军,自然就会接下来调到吴王三护卫,成为朱雄英的亲信。

而除了教育方面,在整个制度层面,朱元璋的改革力度也非常之大。

为了让皇权稳固,不再受到相权的威胁,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明确下诏,“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及时劾奏,处以重刑。”

而除了命令以后不允许宰相制度再次出现,朱元璋也亲自修订了最新版的《皇明祖训》,下列祖训首章、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等目,来作为以后大明皇帝的治国手册。。。。。。除此以外,为了防止僭越,维持大明社会的稳定,朱元璋还下令编成了《礼制集要》,重新规定了社会个等级人员在冠服、房屋、器皿、伞盖、床帐、弓矢、鞍辔、仪从、奴婢、俸禄、奏启本式、署押体式、服制的划分规定。

法律同样也没落下,洪武二十二年虽然编成《大明律》,但囿于当时情况并不完善,朱元璋命刑官取《大诰》条目,摄其要略,附载于《大明律》,名《大明律诰》颁行天下。

朱元璋亲自教导朱标说“咱治乱世,刑不得不重;你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即为此理。”

而定了教育、家法、礼仪、刑律等各种制度之后,接下来传位给朱标的最后一步,就是清理功臣。

只不过,跟朱雄英所知历史上不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巨大变动,清理功臣并没有通过大狱的形式展开,而是显得温情脉脉了些。

洪武二十九年的新年,镇守各方的功臣宿将都回京了。

武英殿的大宴上,白发苍苍的朱元璋起身给这些同样年迈了的老兄弟们敬酒。

“元末兵争,中原鼎沸,人不自保。你们奋起从龙,勋谋宜力,共平祸乱,勤劳备至。天下既定,论功行赏,使你们居官任事,子孙世袭,永享富贵。。。。。。咱思起兵时,与你们皆少壮。今咱年老,你们亦年老。久不相见,心常想念,故召你们来见。所赐薄物,以资养老。你们还家,抚子孙以终天年。”

于是,翌日以已经年满七十岁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为首,十七位高龄公侯集体上书解甲归田,朱元璋同意,并赐予了他们跟上次汤和、李善长致仕时一样的待遇。。。。。。金银珠宝、田宅、铁册军、布帛。

除了六十四岁的徐达这个定海神针不能动以外,这些六七十岁的老将,也算是基本全都体面地荣归故里了。

没有流血惨案,明军开始了新老更替的阵痛。

真正身强体壮的,只有正值壮年的凉国公蓝玉和曹国公李文忠还有郑国公常茂,而李文忠也被派往了辽东,蓝玉则被再次派往西北,常茂则还在高丽不动。

而洪武开国的二十六侯爵里,其实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共性,那就是他们的年龄非常接近,基本上到了这时候,都七十岁了。

而这里有些诸如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这种早年就死了,没活到洪武末年,也有延安侯唐胜宗、临江侯陈德、荥阳侯郑遇春(非常遇春)等人,受大案牵连被杀。

而以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这些老将为代表,就算是光荣地熬过了洪武朝了。

很快,有一批新的壮年将领被提拔了上来。

本来这个事情,其实留给朱标,是最容易获得这些将领的感恩戴德的,但朱元璋不得不去亲自做这件事情,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不先确定下来,明军中为了竞争,时间久了将领们就会闹出祸事来。

而这些壮年将领的共同特点,就是同样参加了洪武开国以及之后平定天下的一系列战争,但是年龄比开国侯爵们要小十岁到二十岁,开国的时候都是打下手的小年轻,经历过这二十年的力量,如今人到中年,也有了丰富的军事经验,长期被开国侯爵们在职位上压制,得不到晋升。

其中包括之前镇守贵州的顾成,被封为镇远侯;镇守四川的何福,被封为宁远侯;镇守辽东的杨文,被封为威远侯等等。。。。。。水师同样也有封赏,在第三次下南洋中又立下了新的功劳的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俞通渊,被封为了越巂侯。

除此之外,一些可堪用的二代侯爵,譬如嗣安陆侯的吴杰,作为一代安陆侯吴复之子,继承了乃父骁勇,洪武年间多次在山东、陕西、河南和北平等地驻防和出征,就被提拔了起来重用,还有一代江阴侯吴良的儿子吴高,也同样在这次新老交替中崭露头角。

清理了年迈的功臣,提拔了明军第二代的中坚力量,剩下的几位国公,魏国公徐达在主持度过这个交接时期后也会致仕,曹国公李文忠是朱标的表兄弟,凉国公蓝玉和郑国公常茂则是朱标的姻亲,军队里不会再有人能对朱标构成任何威胁了。

而在边境,朱元璋则要求在这个明军新老交替的时期,边军谨斥堠,广布置,广开屯种,检验军饷,孳养战马,不容懈怠。

周边并没有什么势力能够主动挑衅大明了,帖木儿老瘸子也在忙着向西扩张,因此,明军还算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阵痛期。

而理清了武臣和军队,接下来就是文臣和读书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