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微颔首,显然对朱标的见解颇为满意:“不过,满者伯夷帝国虽遭重创,但根基未动,仍需警惕,还是要制定长远战略,逐步蚕食其势力范围,确保南洋局势的稳定。”
对于朱元璋来讲,这种谨慎当然是有必要的。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是这么大一个帝国呢?就算是骤然崩塌,那也得有个过程,不会一下子就塌了,秦末、隋末的天下大乱烽烟四起,也不是马上就起来的。
而且站在大明的角度来看,这场大海战虽然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但是对于满者伯夷帝国的创伤程度,依旧是存疑的,就跟拿着一根棍子打狼一样,一下子锤脑袋没打死,那狼凶性上来了,就会追着你咬了,就算不被咬重伤,那也得掉块肉。
朱元璋就不怀疑,满者伯夷帝国依旧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接着,他将目光转向朱雄英:“英儿,你觉得接下来满者伯夷那边,是会全力报复,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还是会继续乱下去?”
“孙儿觉得,应该会继续乱下去,满者伯夷在南洋骤然兴起,不修德政,以超绝武力统治千岛,如今引以为傲的舰队又被我大明击败,内部定然纷扰不休,再加上其主刚刚继位,法统不足,如果不能迅速地镇压,那么只会越来越乱,是无法凝聚举国之力,来与大明再行征伐的。而且,想要镇压叛乱,震慑不服从的地方诸侯,就需要强横的军队,满者伯夷现在哪还有这种能力呢?”
朱元璋点了点头,朱雄英的分析,未尝没有道理。
只不过,朱元璋的性格里还是有不少悲观的东西在里面的。这跟从小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很早就学会要做好打算去面对最困难的处境的心理底线了,凡事都是往最坏的方向去预计。
但是如今看来,旧港大海战结束了一段时间,满者伯夷帝国依旧没什么反应,应该是没这个能力再与大明一决雌雄了。
实际上,满者伯夷帝国,之前就已经到了扩张的极限。
这一点,是有很多端倪来证明的。
为什么满者伯夷帝国,把三佛齐王国的地盘,吞噬到了只剩一个苏门答腊岛,却迟迟不肯全力进攻?
如果说顾忌其他方向的敌人,那么满者伯夷帝国明明后续对淡马锡港进行了毁灭,理论上有相当长的窗口期去登陆苏门答腊岛,满者伯夷帝国也没动静啊。
原因并不难猜,除了老国王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帝国到极限了。
海洋帝国,比陆地帝国的统治成本,要高得多。
这其实是一个第一眼看起来合理,第二眼看起来不合理的事情。
貌似碎片化分布在海洋上的岛屿不好统治,但实际上,也不需要对边缘小岛进行有效统治,玩羁縻就行了,而且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的成本要低得多。
但之所以这么说,自然也有其原因所在。
——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帝国的统治层级,被扁平化了。
陆地帝国,譬如大明,可以通过“布政使司-州府-县”的三级管理方式,来实现政令的上传下达,对百姓进行管理。
但海洋帝国则不是这样,即便是有松散的行省制度,到了地方,本质上玩的还是岛屿酋长制度。
能不能跟陆地帝国一样,搞改土归流,派大量的流官进行管理?
做不到。
至少满者伯夷帝国是做不到。
制度演进和改良,都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满者伯夷帝国兴起的太突然,本质上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所以就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底蕴。
即便是经历了强权宰相的整顿,建立了一套看起来还像回事的文官系统,但看穿了表面,还是能看出来里面的内核,是极为简陋的。
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而行政管理能力的低下,就意味着满者伯夷帝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在战败后,是无法动员大量的后备军队或者调集足够的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重新建立起一支庞大的舰队,并且给这支舰队准备好充足的物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