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后又将杨士奇升到了吏部尚书就可以看出朱允熞的喜好,重视民生,有明君之相!
一念至此。
不少官员就连背都忍不住挺直了几分,跟着一个相当明君的皇帝虽然很累,可若是做出一番功绩,同样能换来名垂青史的赞誉。
更是能够让子孙后代都享福。
可比当贪官要来得好太多,只是却更为考验官员的能力。
当今殿下,对待贪官的手段十分血腥。
而对忠臣、干臣,则是不吝赏赐,甚至多次破格封赏,这显然是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要是朝中的百官连这都领会不到,那简直是半辈子白活了!
“看来……咱们也得想办法做一个好官才行。”
一些奸猾、心思活泛的官员已经开始领会了朱允熞的精神。
打算从明日起就当一个好官。
如此一来,必然能够讨好太孙殿下,获得提拔。
而就在这一进一出,潜移默化之间,大明的吏治陡然就清澈了不少,许多人的歪心思都往心底藏了藏,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是一副清高到不行的样子。
在说完人事的任命之后。
朱允熞又开始说起另外一件事。
大明连续几年一来,多次征战,各地基建,已经用尽了大明之人力、物力,朱允熞此次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一行,方才发觉,原来大明的人力、物力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充沛。
若是再这么下去。
或许有那么一丝可能重蹈隋朝的覆辙。
尽管只是那么一丝的可能,但朱允熞也不愿意见到,反正他还年轻,不到十岁的年纪完全可以等待,所谓潜龙在渊,为了腾飞九天之日,朱允熞愿意花一段时间去等待。
洪武朝,本就是在杀伐之中建立起来。
当年北地被打的一片荒凉,老朱终其一生,都在调人口往北边,去修复北边大地的满目疮痍。
而除此之外,洪武朝的战争其实一直没停下来过。
老百姓真正过好日子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大明真正的人口大爆发,还是得等到永乐之后去了,毕竟虽说朱棣成日里在北边浪,但好歹有一个太子朱高炽监国。
帮他处理政务,恢复民力,紧抓财政。
这才让朱棣有了整日在北边打仗的资本。
但现在才不过是洪武年间,甚至连建文时期都没到,大明可用的人力物力,当真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就连开垦荒地,都成了一个麻烦。
更何谈,将更多的人力化作劳力,去工厂打工或者成为基建的劳工呢?
所以朱允熞这些时日的思路已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