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一个杨士奇还算有些能耐,一些话说到了点子上。
但到了具体实施上,仍然是语焉不详。
不知道该怎么做。
杨靖到也勉强还行,但想法却太过刚直,不懂得变通。
这大明的人才……当真是少之又少!
这也和大明现如今的选官体系有关系,正如老朱所言,他提拔这些官员,更多的是为了求稳。
用后世的话来说,科举,本质上是淘汰制!
而不是选拔制!
所谓淘汰制,简单来说,便是这一次科举我已经确定要录取三百个进士。
我不管你能力高低,只要满足三百个就行!
而多出来一个,我也不会要!
后世著名的高考、研究生考试甚至公考,都是如此。
而选拔制则不同,没有固定的名额,而是设定了一个能力标准。
唯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人,才会录取。
如果没人能达到,那就一个不取,反之,若是达到了,那就算是一千个一万个也会录取。
老朱的想法并没有错。
合理的释放晋升通道,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科举的错处,就在于给予过高的官位,以及因为进士过于稀少,而缺少了残酷激烈的竞争。
难以出现高质量的人才。
说白了,就是进士人太少太少!
其中能混成宰辅的,自然有能力,但其他人嘛……大多都是一群混子。
混天过日罢了。
“看来人才还得继续培养啊……”
未来的大明,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
现在整个朝廷,在朱允熞眼里能用的人就那么几个,这怎么回事?
“得找机会找找三杨中的其他两个在哪儿了……还有四叔的两个儿子也都还不错……”朱允熞在心底打起了小算盘。
虽然他们都还小。
可越是小!朱允熞反而越是觉得好!
正是因为年轻,所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
这与他任用徐妙锦的想法一模一样。
早些把他们找到,也好早些培养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