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由公开转为保密,就无法形成强大的舆论,对皇权就构不成任何压力。
大明臣子上的奏章,基本上都是公开的。
上了什么奏章,写了什么内容,顷刻间传遍朝野。
比如说,海瑞上《治安疏》,也就是《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奏章一上,朝野皆知,舆论纷纷赞扬,文官都出来给他站台。
如此一来,嘉靖皇帝若是杀他,就等于成全了他的美名,反而让自己坐实了“昏君”之名。
反过来说,若是奏章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严禁透露给第三者。
那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皇帝想杀他就杀了,完全没有任何压力。
不管他的是啥,反正除了皇帝和他自己,别人也不知道。
同时,如果奏章是保密的,大臣们就会相互告密。
等于大家都成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城内外,中央地方,谁也不知道谁向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不需要锦衣卫,东厂,西厂,却仍然能对臣子实行极好的监控的原因。
当然,朱允熞所想到的保密制度,要在清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后世的保密制度,较之清朝,又要高出很多了。
还有这些文官,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帮着处理奏章,提出意见。
但若想借此染指最高权力,那就是想多了。
至少,在他当储君,当皇帝的时候,他绝不允许。
不过,若是他死后,倒不是不可以建立新的制度。
至少是引进更多的监督。
毕竟,谁知道自己未来的后代,是什么德行呢?
若是一个废物皇帝,将整个国家都玩废了,那就不好了。
这时候,就需要制度约束和制度纠正了。
朱允熞默默想着,心中已渐渐有了完整的方案,笔下的记录也越来越快。
不多时,他便差不多写完了。
抬头一看,只见下方的官员们,都还在一个正襟危坐,批阅奏章。
上千封奏章,可不是每个人只看一部分。
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将每一封奏章都看一遍,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此来分辨谁的意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