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士子忍不住酸了。
能请动一位夫子做媒已经是读书人极大的排面,那齐国公竟有七位夫子拉下脸联袂提亲?
“方兄,夫子们这唱得哪出啊?”
方清平也忍不住蹙眉沉思半晌,才道:“这是变相支持他呀?”
可是,一个阶级论,学术讨论的事情罢了,何至于要如此表态?
所有人都不明所以,都隐约感到此事或许另有隐情,但又把握不到关键。
不是这些人都水平不行,只是欠缺政治历练,掌握的情资也不足,缺少关键信息。
不管此事因何而起,夫子们如此做法,加之先前的普遍性沉默,显然是不可能公开驳斥“阶级论”了。
身居高位、消息灵通、政治敏感的公卿们早就隐约探知了这个消息,是以毫不意外。
那小子忽然扔出个“阶级论”,大概主要是为了混淆视听,稀释广陵事件产生的政治冲击。
但七夫子联袂提亲却是一种政治表态,无论对于姜云逸的理论是何看法,都支持其执政思路,支持其继续执政,这也是他们肯一再妥协的根本原因。
在皇帝大限将至,太子根基浅薄的关键当口,读书人的领袖们首先公开作出了政治表态。
于大周而言,于未来的君相核心组合而言,都是一件大好事。
但对于公卿们来说,却未必是好事。
夫子们起了个头,接下来该谁了?
皇帝虽然一句话也没说,也没有任何动作逼迫任何人表态,但脑袋大的敢装死么?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世家新领袖赵国公竟还在北境亲自操持撤军、封赏抚恤等善后事宜,看样子并没有急着回来的意思。
也许是故意出去躲清静,也许已经和皇帝私下谈妥了呢?
群龙无首的世家公侯们人心惶惶,这一波已经没有什么侥幸了,一旦皇帝下定决心,没有人能拦住皇帝的刀。
公侯们的目光被迫聚焦在年老色衰的宋国公身上,但宋公关键时刻掉链子已经人尽皆知。
于是,当天晚上,应付完自发聚集过来的公侯们以后,宋九龄就不负众望地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