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也是有的,但是都烦他的性格,平时也不往来。
只有子女给他在国内请的保姆和护工陪在身边。
刚开始护工觉得自己「只要给我钱,让我干什么都行」。
干了没一个月,就觉得「这个真不行」。
简直是精神折磨,多少钱都不干!
后来请的几个护工也都干不了多久就跑了。
保姆是老头老家请来的人,从辈份上算,是个远房亲戚,现在她也快要顶不住了,就在她在「高工资」和「保命要紧」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她看到了「机器人护工免费试用」的广告。
这是一次机器真正与人类高强度互动的过程。
整个人工智能组对此高度重视,随时检控机器人数据,主要是看它要学习多久,才能正确领悟某个行为应该怎么做。
为将来调整算法提供依据。
这个项目也被国内外其他公司关注。如果成功,证明这条路可行,大家的项目都能跟着上马。
要是失败,那大家就得摒弃这条路,或是寻找失败原因,避免自己也跟着翻车。
由于之前的「人工智能」系列地摊货对人民群众的冲击,导致普通人对真正的人工智能表示不信任。
“肯定又是骗子。”
“别这么说,肯定是国家又下了一盘大棋。”
……
这些声音没有传进这位真正使用者的耳朵。
对他来说,这个张牙舞爪的铁玩意儿跟起重机、吊车没有任何区别。
主要的功能是把他的床抬高,喂药,还有把他扶到浴室,擦洗身体。
连倒尿盆的事,还得让保姆干,真没用。
刚开始连扶人的力度都把握不准,不是太轻扶不住,就是太重掐得人疼,气得老头使用知识分子的花式骂人??。
机器人充耳不闻,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经过不断调整和学习,机器人把各种数值和运动路径调整到最适合的状态,老头骂人的次数渐少。
也就是渐少,该骂还是在骂的。
就在此时,老人远在海外的子女得知自己老爹居然正在使用机器人护工,顿感颜面尽失,这像什么样子?!
岂不是让外人觉得老头白生了五个子女,到老了还得靠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