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卓异者就有机会快人一步,进入府里乃至省里。
像这种“坑多萝卜少”的情况,几百年才得一遇,属于开国初期特有现象。
……
凡是在早期追随帝国战车的人,只需稍有能力,再适度展现忠心,仕途都能青云直上。
甭提什么资历、门槛、经验、出身。
新朝选官的规章还没诞生呢,御史言官更没个鬼影。
待帝国进入稳定期后就不一样了。
所有的坑里都蹲着萝卜
稳定期再往后,就是倦怠期。
萝卜泛滥、萝卜开会、萝卜荟萃。
即使你是科举三甲,煌煌正途,想谋求一个实职知县都殊为不易。
更别提,知县往上走了。
每前进一步都好比五关斩六将。
要满足无数条硬性要求,还得有贵人赏识提携。7成的知县最终还是以知县身份致仕。
……
如今,
主动投奔吴廷的南方读书人越来越多。
他们看着那些科举的失意者们,摇身一变成了“百里侯”,威风八面,前途无量。
嫉妒的抓心挠肝,两眼血红。
许多人也想通了——“搁置争议,共同进步”。
先不谈儒学,也不谈孔孟。
陛下考什么,我就学什么,只求尽快上车,快快做官。
打不过,就先加入嘛。
……
借用一下几百年后的网络体,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这样:
“如果你觉得吴国不好,那你不应该嫌弃他、抱怨他。而是应该主动加入他、建设他。”
我儒灵活,尤擅自我说服。
这些人自我安慰:
待以后,
众正盈朝,正气冲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