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能让臣子们觉得,理应誓死报效呢?
至于后面曹丕继续说,让于禁出使江东之前先去邺城拜谒高陵,也没人在意了。
不管怎么说,于禁都曾经是魏武帝的心腹爱将。现在回来了,去魏武帝的陵墓前拜谒一番,也是应该的。
但是呢,当感恩戴德的于禁,到了邺城拜谒魏武帝陵墓的时候,便羞愧难当。
原来曹丕早就让人,在魏武帝的陵墓园的屋子里做了些壁画:是荆南被江东所夺、张南不屈战死、于禁屈尊降服之状。
于禁当场见到了以后,无地自容,归来洛阳便一病不起。不等曹丕安排出使江东的事务完毕,就一命呜呼了。
朝野对此,一片哗然。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也!
于禁虽然有错,但之前也有功。
曹丕若是记过不记功,直接历数于禁战败失土、投降失节的罪名,将于禁杀了也没有人说什么。毕竟那是律法明明白白标写着。
但这样表面宽慰,暗地里却将人羞辱之死,那就太过分了!
用当下士人的价值观来看,曹丕的做法阴狠如同小人!这种狭窄心胸、狭小器量,连个黔首百姓都不屑为之。
而身为天子的曹丕,竟然做出来了!
不被人暗地里腹诽才怪!
嗯,是暗地里没错。
见识到曹丕的器量后,朝中百官和士人黔首们,都不敢随意说些什么了。
万一被追责了呢?
对吧!
曹丕也许自己也感觉到朝中气氛的诡异,便让于禁的儿子继承了爵位,又追谥于禁为厉侯,以一些补偿之举,让这件事就此过去。
但是事情都做出来了,再怎么补偿都是覆水难收。
尤其是人心这种有了伤口,就永远不会愈合的东西。
许多曹魏外姓的将领,得知于禁的凄惨离世后,都心有戚戚焉。
他们都猛然发现了一个事实:曾经让人奋不顾身、誓死追随的“曹”字军旗,在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故去后,好像变得没有这种号召力了。。。。
当然了,曹丕对这些是不知道的。
他还惦记着让孙权称臣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