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米国不断的从中作梗,最终导致对方终止了与我们的交易。
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开始进行自主研发空警-200。
并于2003年11月首次进行试飞。
紧接着,2005年,空警-200相继完成首飞,为我国轻型预警机领域弥补了空白。
并于2006年1月移交部队使用。
而“6·3空难”中的飞机正是空警-200。
空难发生以后,通过对“黑匣子”的破解,还发现事发时飞机上的除冰系统处于失灵、失效状态。
从而才会导致飞机失事,坠入山林。
很多人可能对这种调查结果感到疑惑。
飞机上一块普通的冰,就能够有如此严重的破坏力?答案当然是有。
相关专家对此作出解释,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无论是哪一个部位结冰,都会对飞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空难事故的发生。
所以,对于飞机来说,除冰系统能够正常运作可谓是非常重要。
由于当时空警-200预警机正处于测试阶段,为了能够及时记录并收集相关数据,当时飞机上还额外装备了大量的电子设备,这便变相的加重了飞机的负担。
事后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当时在这种状态下,空警-200上搭载的人数不应超过30人。
而在此次测试飞行中,却实际搭载了40人,严重超出了空警-200的最大承重能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叠加,最终才导致了“6·3空难”的发生。
才会让这些为我国预警机行业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们遇难!
但是,也有人说是被人故意动了手脚,才酿成的这次空难。
刘阳将这件事提前暴露出来,实际上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但是面对着这么多专家白白牺牲,刘阳更是不愿意看到。
因此,刘阳只能将这件事尽可能的进行转移开和他的直接关系。
于是,刘阳对王老的解释是,在国外的一个网站上,他获得了一个消息。
有人想对大夏国空警-200专家团队,通过破坏飞机设备等手段,制造一次恐袭事件。
至于其他的刘阳就只能表示不知道了。
刘阳深知王老的为人,对于这样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置之不理的。
但是,刘阳也说了,这件事不知道信息是真是假。
只是希望国家方面能够加以重视,尽可能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王老听后也是表情异常的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