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爱尚小说网>大汉与罗马唯一的战争谁赢了 > 第249章 昏厥的哈德良和长安的夜(第2页)

第249章 昏厥的哈德良和长安的夜(第2页)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

去年年底,兵出武威时,大军三万,旗帜猎猎,战马嘶鸣,踏碎了黎明的寂静,向着天水进发。

一路西行,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如同大地的脉络,见证着历史的沧桑。袁华的军队,不是简单的征服者,他们是土地的唤醒者,是新生活的播种者。“每个人头五十亩土地!”这口号,如同春雷,在每一个村落、每一座城镇炸响。士兵们沿途宣传,百姓们从土坯房里探出头,从田间地头直起腰,眼中满是惊愕与期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一处叫杏花村的地方,村长是个年过花甲的老者,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到袁华面前,声音嘶哑却透着坚定:“袁将军,真能给我们土地?那可是祖祖辈辈做梦都盼不来的好事儿。”袁华微微一笑,握住老者的手:“老人家,我以项上人头担保,这土地,是你们的,谁也夺不走。”那一刻,阳光洒在袁华身上,为他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老者眼眶湿润,身后的村民们轰然跪下,黑压压一片,泪水与希望交织。

天水城下,战云密布。守将据城而守,妄图凭借坚城阻挡袁华的步伐。然而,城中的世家大族早已人心惶惶,他们知道,袁华的土地政策,是要掘了他们的根基。纷纷收拾细软,趁着夜色逃离。而城外,华夏军的营帐连绵数里,士兵们挖壕沟、筑壁垒,有条不紊。袁华站在高处,望着天水城,心中毫无波澜。他明白,这城池早晚易主,因为民心,已在华夏军这边。

城外,华夏国骑兵纵横,到处都在进行土地革命,袁华根本不着急攻城,他要做的是,每到一处要确保民心归附。

他对赵林说,“困住天水,我们龙游四野。”

一直到公元122年九月,整个河西四郡全部稳了,天水攻城战才真的打响。

攻城之战打响,袁华亲自督战。炮声隆隆,城头之上全是纷飞爆炸的炮火,无人可以依托城墙防守。云梯搭上城墙,士兵们奋勇攀爬,箭矢如雨,呼喊声震天。城破之时,天水城内的百姓都躲在自己家里,东汉士兵也缴械蹲在街头。他们没有惊慌,因为华夏军说过不杀平民,不伤害投降的俘虏。华夏军的士兵,不会烧杀抢掠。

城市安定以后,袁华站在城楼上,敲响钟声,看着百姓们围上来,他高声宣布:“从今日起,天水的土地,归天水人所有!”欢呼声冲天而起,那声音,如同开天辟地,震碎了旧秩序的枷锁。

天水之战后,袁华的大军继续向长安挺进。此时,军队人数已悄然发生变化。沿途的农家子弟,听闻土地革命的消息,纷纷扔下锄头,拿起武器参军。他们渴望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渴望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希望。农民军从四面八方云集,他们穿着粗布衣裳,脚踏草鞋,却有着最坚定的眼神。他们加入华夏军,让这支队伍从三万迅速壮大到十一万,浩浩荡荡,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十一月的寒风凛冽,却吹不灭百姓心中的热情。沿途的村落和城镇,世家大族的府邸空空如也,他们带着金银财宝逃离,却带不走土地。而百姓们,纷纷跪拜在华夏军必经之路,感恩涕零。他们的眼神里,有对过去的告别,更有对未来的憧憬。袁华骑在马上,望着这壮观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知道,这场土地革命,已经点燃了整个黄土高原的希望之火,这火,将烧遍华夏大地,让每一个角落,都迎来新生。

长安,这座古老而辉煌的都城,已在望。袁华的大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向着它奔腾而去。十一万大军,带着土地的誓言,带着百姓的期望,带着改天换地的决心,不可阻挡。那城池,那天下,已在他们脚下,等待着新的篇章开启。

似乎是命运的轮回,再一次来到长安城外,还是冬季,还是月夜,还是骑在马上,遥望灯火摇曳的长安。

战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袁华与副将赵林站在高坡之上,俯瞰着脚下的山河和长安。赵林望着一望无际的土地,心中满是疑惑,忍不住向袁华请教:“将军,您推行这土地政策,每人五十亩,真能解决所有问题?”

袁华眼神坚毅,他指着星空说道:“赵林,未来之事,谁又能全然预料?但有一点我坚信,时代在变,人们总会去创新,各种发明创造会层出不穷,就像拖拉机,就像电灯,新的企业也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可在这其中,能真正成功的,不过寥寥几人。那其实也是一场战争,数千万、数亿人参与的对未知的战争。”

赵林皱了皱眉,似乎还是不太明白。袁华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继续说道:“创造不一定都能成功,商团投资可能会有失败,咱们不能让创造者毫无依靠,一旦他们失败,就陷入绝望的深渊。这五十亩土地和住房,就是为未来变革留下的护栏。无论他们在外面闯荡得多么惨烈,失败得多么彻底,至少还有这片土地,这处住房,能让他们有个归途,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灵有个安放的地方。”

说到这里,袁华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我知道,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但真正扼杀创新的是最根本的制度。如果制度不改变,创造的风险就只能由个人独自承担,那社会就会被禁锢,创新的火花也会被扑灭。所以,我要用土地来背书,让人们敢于去面对未知,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有家,有土地,有故乡,有最后的依靠。华夏不鼓励土地交易,但华夏要以土地为未来人类的创造打下最坚实的依托,这里人人都敢创造,而不是畏惧年变化,畏惧革新!科学,也需要制度变革的支撑,行走在星空,最终要回归大地和家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