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池说,“应该让你被太阳先照耀二十分钟,让你满头大汗。”
花池话音未落,车子停了,王师傅说,“坎儿井到了!”
大家依次下车。
果然,车子里面是空调,只有22度,车子外面烈日当空,是40度,大家骤然觉得十分燥热。
花池瞬间觉得额头上、脖子上开始冒汗了。
前方一个大门,上面写着:吐鲁番新坎儿井景区。
进入景区大门后,导游带大家穿过一个长长的走廊,来到了坎儿井源大厅。
导游介绍,这里安装了可以直接抵达井源点的电梯。
乘上电梯后,感觉没多大一会就到达了60米深的地下井源点。
一出电梯,花池不禁打了个冷颤。这里寒气逼人。
很快,大家听到了“哗哗”的水流声,看到了流动的渠水。
地下水渠比较宽敞,人们可以在里面来回走动。
进入坑道,里面光线昏暗,几乎看不清两米以外的东西。
大家跟着导游顺着水流方向往深处走了一段路,眼前忽然变得明亮起来。
“这就是圆形井口”。导游指着一个井口对我们说。
大家再顺着坑道往前走,又出现了一条暗渠,借着电灯的光源,大家看到暗渠宽度大约一米,高度却不足一米。
暗渠中的水清澈见底,水渠由高处向低处流淌着。
导游介绍,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和蓄水池(涝坝)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麓,通过在地下修建暗渠,可以把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引入盆地浇灌农田。
为了方便施工和供氧,修建了一座座竖井,它们就像一个个路标,指引着地下水流入戈壁绿洲。
当水流到地势较为平缓的盆地边缘,会通过地上的部分明渠汇入涝坝,供当地百姓使用。
导游说,坎儿井始于西汉时期,后来传到中亚和波斯。
祖先们在开挖暗渠时,为了保持直线方向,尽量减少弯曲,他们创造了一种木棍定向法。
就是相邻的两个竖井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在井绳上绑上一根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后人们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挖掘的人按照木棍尖端所指的方向挖掘。
在挖暗渠时,祖先们又发明了油灯定向法,就是根据两点成一线的原理,用两盏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证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