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光环和许教授的亲自指点,他很快便融入了实验室。
实验室名义领头人是许教授,实质上,主抓管理的是他的学生龚黎明。
龚师兄35岁,精力充沛,1英寸单晶硅就是他负责拉制的。
现在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晶圆制备,另一个就是制备晶体管。
说实话,他们现在的方法是粗放式的,在一片晶圆上,直接进行金属物沉积。
就是在硅片两侧对中地烧制上两个含金球,形成两个PN结,组成的晶体管。
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三极管。
李元选择加入了单晶硅的制备组,组长是一位女中豪杰,28岁的黄燕。
单晶硅组总共有5人,现在变成了6人。
除了组长,都是大老爷们,非常符合工科院系的特点。
里面最高科技的东西就是定制的单晶炉,为直拉式单晶炉,是当前世界上主流的制备设备。
唯一可惜的就是干锅面积太小,晶液也少,提拉手柄全靠操作员的手感。
稍不注意,就可能会拉断。
而且采用的不是旋转拉法,而是最为原始的直接上提法。
所以晶圆柱直径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整体粗细不均。
晶圆的直径大小,直接影响着半导体生产的成本、产能和良品率。
越是靠近晶圆的边缘,良品率越差,这是大家的共识。
但他现在只是一个插班生,虽然技能里有相应的提升工艺。
但是他现在还没有资格提出改进意见。
他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疯狂的学习。
要从理论上让实验室的老师、同学认可,到那个时候,他的提议才有可能被采纳。
他每天埋头苦学,在实验室帮忙打下手。
时间来到了6月份。
此时,李元动手能力得到了实验室集体的认可。
目前他已经可以在黄燕的指导下,提拉单晶硅。
相比于实验室其他人,他提拉出的单晶硅最为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