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说的是现代学校的雏形,在诸葛亮看来却大有可为。
他沉吟片刻,明白了刘封的意思:
“倘若使寒微子弟学习四书五经,圣人典籍,门阀必然抵制。然寒微子弟学习数术工造,门阀却不会反对。另外要想更好的学习工造之术,最好还要识字。如此一来,寒微子弟读书识字便理所当然了。”
诸葛亮瞬间想通了其中的道理,眼神忽然变得有些神往,
“正是!”
刘封笑了笑:“我们可办两种学堂,一种学堂学文,当学圣人典籍,学治国理念,学治世法典,学兵书兵法,学为官之道。
便使名师教习士族子弟,一师教五至十人。
另一种学堂学工,当学读书识字,学道德礼仪,学绘制图纸,学木工制造,学建桥修路,学管理学徒,学统筹规划……使寒微子弟学习,一师可教四五十人,这笔钱可由国家来出。”
诸葛亮明白了,陛下思路如此清晰,想来已经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
诸葛亮思索道:“使士族子弟学习圣典,使寒微子弟学习工造,士族不会反对,反而鼎力支持,然而两种学堂却都可以培养出办事可靠,又能识字的年轻官员。建制既成,国家上下都可承其利好,再有人反对,便什么都晚了。”
“是啊!”
刘封点头笑了笑:“而相对于百姓,士族始终都有更便捷的晋升通道,百姓亦不至于毫无出路。也可以使士族培养更多优秀的治国人才,淘汰浑水摸鱼之辈。所以,对士族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诸葛亮点点头,拱手道:“陛下,臣还有个建议!”
“丞相直言!”
“若是百姓子女都进学堂,也不必都学工造,比如可设农科,收集各地粮种,分门别类,将最好的种粮方法记录在册,时时更新。也可设畜科,如何饲养猪羊鸡犬,便于农家养殖。还有兵科,如何制作和保存军粮,如何运输,如何打造军械,皆可教习。”
刘封惊喜,诸葛丞相举一反三,身为古人,想得比刘封还要周全。
如此一来,便和现代的大学越来越接近了。
两人话题打开,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间,一个类似于现代教学理念的学堂制逐渐显露出雏形。
从宣导百姓入学,到考试,到假期,到升学……
还有如何吸引有才干的百姓子女来益州求学。
用什么方法,使各阶层人民都接受这种教育方法。
还有选用教材,还有如何防止曹魏模仿觊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两个人从早聊到晚,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