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说道:“仙长,贫道可否在此留宿一晚?”
那道长点点头:“我正孤独无伴,你说能在此留宿,贫道再高兴不过。你跟我来。”
当即给刘封倒出了一间房,又做了些豆饭,从地下挖出个坛子,取出一些咸菜。
饭间闲聊,一问才得知,这间房原本是他徒弟的房间,后来山匪横行,官兵清剿不利,徒弟出门上山采药被山匪杀了,尸首被带到山寨,洗净扔到大锅里煮了吃了。
死时才十六岁。
饥荒年代,穷人饿到极处恨不得易子相食,更别提别人家的孩子了。
想起曾经的徒弟,老道士掩面痛哭,泪水止也止不住。
刘封问道:“刘璋辖地,不是民丰富足,百姓安居,夜不闭户吗?”
“哎……”
老人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苦笑摇头:“你说的那是成都,刘璋的眼皮子底下,可这益州却不只一个成都啊。”
“哦,愿闻详细。”
“刘璋看似仁厚慈善,实则软弱无能,赏罚不均,忠奸不辨。心情好的时候啊,你犯了天大的罪他都能原谅,成就了他的仁慈之名,却毫不顾忌那些受了委屈的人啊!”
刘封点点头:“赏罚不均,最寒人心。”
“他治益州,看似益州平安富足,然而动乱四起。先有沈弥、娄发、甘宁等人入匪为贼,后有杜濩、朴胡、袁约等人反叛起事。他用外地来的东州兵镇压,却任由东州兵欺凌百姓,抢夺财物,欺男霸女,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惩戒东州兵之暴行。这仁慈宽厚,乃是对施暴者的仁爱宽厚,却对受害者残酷无情啊!”
老道士说得哀怨不已,老泪纵横。
刘封心中暗暗感慨:“自古仁道,当建立在法治健全,执法严格的基础上,烂好人般推行的仁道比秦之严苛酷法危害更甚。”
“也难怪有人对刘璋忠贞不二,有人却对其阳奉阴违!”
……
刘封在老道士的小庙观里住了三天,帮这老人种种地,干干农活,也不知道这老人有一天知道了,帮他干农活的是名震天下的大公子刘封,他又会是怎样一个心情。
刘封约莫时间差不多了,给老道长留下了一锭大银,便告辞老人要往西南而去。
是的!
他没有想法子去回汉中,而是继续南行往刘璋的大本营成都而去。
一路上经常遇见官兵,有时也能遇见追查刘封的杨怀部,但就算和刘封面对面也没人认得出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