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舟不可能花钱给自己培养敌人。
就算到时候培训归来的人,不在自己手里干活,那也是流入国内影视行业的池塘。
如果培训了半天,留在米国了,那就搞笑了。
韩舟离开莫老师的办公室后,自己到了招聘现场。
这已经是招聘季的末尾了。
本来应该招聘不出什么好苗子的。
但是韩舟很自信,自己的计划绝对可以招募到很多人参加。
原因很简单。
到现在为止,还没加入大公司的那些人,肯定是心高气傲,准备在学业上冲击一下的。
他们应该都在思考留校考研读博的事情。
或者是等待着夏天依靠某些门路,加入大剧组镀金,为未来铺路。
但是,在行业内,目前为止,送导演等去米国学习,依旧是最有吸引力的最有前途的一种。
虽然话说出来很不好听,但事实上的确是如此。
就比如特效,从国内电影起步到现在,很多国内特效公司都已经在接外国的电影的特效活儿了。
甚至还能接到好莱坞的活儿。
但是,国内怎么特效好的电一那么少?
原因就是,国内的导演,不会用特效。
就好像那个着名的故事,前世某国际武打巨星,和一位米国大导演碰面。
双方都很激动。
武打巨星问大导演:“你这个恐龙漫步的特效怎么做的?”
大导演拉着他看制作特效的机器:“这个简单,这里有两个按钮,这个摁一下,这个摁一下,就成了。”
大导演问武打巨星:“你跳楼的戏又是怎么拍的?”
武打巨星答:“更简单。”
“开机,跳,送医院。”
伱能说哪一种形式更强吗?
不能。
但是也侧面表达了一个行业现状。
论努力,论用心,国内导演们不差。
但是,技术是硬伤,买得起设备,不会用,就是不行。
音乐圈也一样,国内随便一家次一流录音棚,用的设备,都是世界最先进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