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试刻他并未耗损太多的神识与灵力,此刻要正式开始,神情都变得凝重些。
谢昀川把木剑取来给他。甫一入手,便感觉剑柄由人经年累月以掌心打磨过,握时顺而不滑。
斑驳的浅痕在剑身上纵横交错,也不知道自得到这把剑开始,谢昀川与它相伴了多久,又用它使出了多少精妙剑招。
正因如此,薛成瑾才谨慎相待。
纵然出了差错他大可以赔谢昀川一柄新的,可那终究不是陪少年一路走来,风尘仆仆的那把剑。
有些剑修是视剑如爱,而有些剑修,则是不可以失去唯一一柄剑的。
薛成瑾稍事打坐静气,再睁眼时,眸中有光华流转,已入凝神之境。
他紧握住黑石刻刀,在剑身刻下第一笔。
剑身取自璐洲最为常见的浮水榆木,此木质轻,空心可浮于水上。其性又韧,是以才被选做弟子用剑,不会轻易摧折。
相对应地,凿刻时要比其余木料耗神许多。
薛成瑾沉神静气,丹田内几近凝结的绯红灵力小球不知不觉间开始高速旋转。
这几日以来,他修炼不辍,接连粹气引入气海,经脉内涌动的灵力渐化气为实,内视见如道道绛色细流,流转不息。全然不似他初次画疾步符那般,极为被动地被抽走全身灵力,受桎于每一处灵力节点。
方才试刻以后,薛成瑾对化固符的符文纹路已了然于胸。神识将淡红的灵力一缕缕送至刀尖,随刀入木,刻进三分。
气海盘旋间持续不断地将粹化的灵力沿脉输送,薛成瑾只觉此刻体内好像连作一条通路,以丹田为始,腕脉为中,刀尖为末,三点成线间灵力走势格外清晰起来。
他凝神刻符时,天地灵气似有所感般慢慢在他周身起伏。随着一个又一个灵力节点逐渐成形,灵气波动之势愈盛,竟有如几分启用聚灵符时的景象。
可此刻,薛成瑾察觉不到。
他五感皆落在手中刀,划出又一道纹路走势时,心中不由浮现《符篆百解》开篇的释道之词——
先者言,符非外物,是曰契,与天地借法也。
天地与吾并生,万物与吾为一[1]。是以凭契聚法,炁生万形,徜于两仪,循此不息。
此间符道凋敝,源以天下修者好以外物问道,而强纳气结势,掠本劫源。
吾道后人谨记:问道之初,切先顿悟天地,感与外物;方能从心所欲,百无禁忌,借万物之法而不逾矩。
顿悟天地,感于外物。
薛成瑾刀下又一节点落成,须臾之间,耳畔忽有风声起。
春日的和风拂过他肩颈眉梢,吹动发间红绳,如归巢小燕般蹭在指尖亲昵不去。
体内输灵成线的通路似乎蓦然又寻见一处新的出口,风自他指尖涌入,竟在他灵息间抚过片刻清凉,俯向丹田而去。
薛成瑾只觉此刻风动宜人,恍若仙人抚顶,天地借力于他向最末的符尾进发。
刻刀在他手中攥紧,直凿而下,柄与薄背连作一条竖直锋锐的丽影,将木下三分的料质划开,从拂眼吹发的风间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