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恶狠狠地盯着解缙。
解缙心里惶恐,于是忙是拜在地上,诚惶诚恐地道:陛下,外间流言蜚语,本就大多不能尽信,有人胡言乱语,可能是有的,可陛下何须在意此魑魅魍魉也!
朱棣却是冷飕飕地看着解缙。
突然道:是吗
解缙只觉得恐惧极了,伴君如伴虎,从当初陛下引他为心腹,再到太子对他的疏远,陛下的喜怒不定,让他觉得应付起来有些吃力。
最重要的是,解缙不知道,陛下到底知道一些什么,是不是锦衣卫……还是什么人,当着陛下的面说了什么。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之下,是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的,而一旦做出错误的判断,就会让他自己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
此时,朱棣道:造谣生非……这样的人该如何处置
解缙道:当诛!
朱棣道:这是你说的。
接着,朱棣看向张安世道:今日邸报,要记上。
张安世:……
原来以为,朱棣掌握了什么真正的动向。
却是朱棣早就预判了百官的预判,这件事肯定闹的沸沸腾腾,想来一定会有许多人私下里说着许多的怪话。
可朱棣的‘仁君’,是将来的‘文皇帝’,那么一定是宅心仁厚,不忍杀戮大臣的。
既然朱棣宽仁,可又要杀人该怎么办
自然是吓唬一下解缙,解缙乃士林领袖,在读书人中有极好的口碑。
最重要的是,他负责编修《文献大成》,之所以这种修书的工作被人视为荣耀,不只是它能带来巨大的声望。
除了声望,还有巨大的利益。
没错,巨大的利益!
因为想要让自己的书,或者自己祖先所写的书入选《文献大成》,那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啊,所以某种程度,《文献大成》的总编纂,本质上相当于评委会的主任。
若是书能被《文献大成》收录,自然要对这位总编纂感激涕零,四处吹嘘他乃天下。
张安世道:臣只听说,当初元人忽必烈,两征安南,俱都铩羽而归。元人兵戎之盛,亘古未有。可陛下区区一支偏师,便尽吞安南之地,由此可见,忽必烈自夸赫赫武功,可与陛下相比,却如萤火之虫与日夜争辉一般。
陛下虽不准臣见诸邸报报端,可臣以为,不但要见报,且还要好好的讲一讲这忽必烈征安南铩羽而归的往事,使天下人知晓,那元人毫无文治,只晓得彰显武力,可与我大明比较,不但文治远不如我大明正朔,其武功也相较不如。
朱棣乐了。
捋须道:若只是夸朕的武功,朕是不喜的。可若是为了与这鞑子们比较,却很有必要。教化百姓……使军民百姓知道前朝也不过尔尔,太祖高皇帝若知,必定欣慰。今我中国归于一统,那区区鞑子……如何可以比肩。
张安世心里记下几个要点,心里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