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屠城捉摸到的东西,此刻好像清晰了些。
走到无人处,天色已经沉了下去,他手指微动,手中已经多了几个油纸包,里边儿不是什么奇珍异宝,不过是两包南方的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实刘暮舟走这条路不多,一次是以玉佩换棺椁,一次是送宋青麟,其余时候他都是走不远处的林间小路。
走着走着,镇子里已经炊烟四起。
街上孩童三五成群,有年轻妇人站在门口扯着嗓子大骂:“遭瘟的,死回来吃饭!”
有老人坐成一排,说着家长里短。
在刘暮舟走过去的时候,眼神不好的老人家们却都望了过来。
“哎?这后生看着眼生,倒是俊俏嘞!”
“于老三,你家妮儿不是到了嫁人年纪,不去说合说合?”
“你这老怂就放不出几个好屁,还有你们几个老东西,连蛟河边上那个姓刘的小子都不认识了?”
此话一出,一帮老人尽数将目光投在刘暮舟身上。
有人诧异道:“不会吧,那小娃出去多少年了?我听说都死在外面了。”
也有人说:“你们晓得个屁,我听说啊,他在外面寻了个快老死的贵妇人吃了软饭了,现在可有钱,峡口的客栈背后东家就是他!”
有人说三有人道四,一件事传出去之后定少不了有人添油加醋,按自己想象中的填补,再往外传。简简单单的事情在几张嘴里转那么一圈儿就成了绘声绘色的故事,精彩程度堪比话本小说。
但作为当事人的刘暮舟,听得反倒开心。
不论如何,总算有人还记得蛟河边的泥腿子。
而此时,有个拄着拐杖年纪还不算太老的男子走到人群处,呢喃了一句:“这娃呀,小时候吃尽了苦头,不管怎么样,活着回来就好。”
刘暮舟鼻头一酸,说话那人他当然记得,就是第一次拉货时死活不肯帮自己卸货的人,十多年过去了,不到五十岁的人,怎么就拄拐杖了?
都说他记仇,但刘暮舟从没记过自己的仇。
片刻之后,刘暮舟已经走到宋家大门口。
台阶还是那样高,但相比九年前来此,大门的红漆已经掉了不少。
走上前敲了敲门,不一会儿便有个中年人将头探出门。那人上下打量了一番刘暮舟,呢喃道:“你看着面生啊?不是本地人吧?有事儿?”
刘暮舟微微一笑,抬起头,声音温和:“烦劳转告宋家主,我来还债,还三百两银子的债。”
不多久,门房已经到了书房,宋正程闻言便愣住。
“还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