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看小朱受谁的影响更多。
在这期间,双方斗而不破,各显其能。
虽然没有明确约定,但老朱显然是察觉到什么了,所以用圣旨,携大义喊停。
这招常升没法接。
遂在老朱分派了锦衣卫观察他的动向,不管能不能探听到什么消息都要看着他的时侯,顺势退一步,到詹事府躲个清闲。
一则确实是躲懒。
二则也为了解史书中也记载不全的,更真实的大明朝。
不同于后世做主官,不管大小领导,只要想往上爬的,总会亲自到任职所属管辖地去走访视察。
哪怕是做做样子,应付差事,一些门面的数据总会了解。
而在交通不便的大明朝。
也就只能从这些不知经历了多少手的奏书里见微知着了。
这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
圣旨喊停这事教会了常升一个道理,制定时政,除了本身好用,还得过老朱的关。
那要如何更真实的了解老朱的施政风格和底线,这些历经了老朱批复的六部五寺奏书,自然就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参考。
它们甚至记录了老朱从大明立国至洪武十三年为政风格的变化和调整。
只是九成九的人都想不到这一折。
想到的,却又未必有如常升这个东宫首席谋士兼代总管般,有些合情合理的缘由,如此公然的翻阅这些六部五寺的机密奏书了。
………………
申时一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加了一刻班的常升合上了最后一本奏书,迈出了偏殿。
东宫宫门外。
褪去值守甲胄,一身短打劲装的蓝玉已在马车车上上倚坐多时。
看到常升出来,顿时抡起手中的马鞭挥了一鞭子。
“驾!”
“劳烦舅舅久等了。”
当蓝玉伸手将常升拉上马车,听到这句,一张粗糙的黑脸上顿时不悦道:“一家人说什么两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