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心中默认了,却是道:朝廷一贯是不设御史大夫,你现在要打破这个惯例吗
赵桓回答道:祖宗不自信,始终怕这怕那,导致咱们大宋朝真正的名臣都没几个。
出了个王安石,却像是个疯子,一场改革弄得天下疲敝,无数百姓家破人亡。
虽有范仲淹,却是不得志。
反倒是党争,搞得红红火火,持续不断的争论。
说来说去,这些党争都是咱们赵家搞出来的,一个个不想着对外作战,不想着开疆拓土,只知道在家里搞权斗耍威风。
赵桓正色道:现如今就该正本清源,该重塑朝廷了。所以御史台的改变,就是一个方向。
赵佶说道:曾经的御史大夫,那是朝廷重臣,就算你重新设立御史大夫,他连政事堂宰相都不是,更比不了各部尚书,如何提升御史台的地位
赵桓却是笑了笑。
笑容中,一副耐人寻味的模样。
赵佶眉头一挑,忽然间有了猜测,问道:你是要让御史大夫拜相,入政事堂。
赵桓心中赞叹。
看看,这就是赵佶的聪明,非常的善于揣摩,只可惜他聪明归聪明,却没有把聪明用在正道上。
赵桓微笑道:父皇说得对,这是后续朕要改革的。朝廷的御史大夫,怎么能没有足够的权威呢
赵佶想着赵桓一项项的改革。
加强武人的地位!
改变文官担任枢密使的惯例,自此让武人执掌枢密院担任枢密使。
如今,又要改变御史台。
总归是好事儿。
从另一个方面分析,这也是赵桓越发的自信了,不像是历代皇帝,始终防备着这里防备着那里,总担心有人造反。
大宋这一百多年,其实没有真正大规模的造反,就算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也是小规模的人造反而已。
转眼就平定了。
赵佶越是琢磨,越觉得这个儿子不简单,赞叹道:皇帝,你很厉害,朕服了。
赵桓笑道:父皇过奖了,您回去后好好整理下,朕等着父皇的好消息。
赵佶也不再多言,转身就离开了。
他走出大殿,站在了殿外看着偌大的皇城,回头看了眼殿内,阳光照耀下,皇帝又在埋头处理政务了。
赵佶忽然笑了,又摇了摇头。
皇帝这样的勤勉,他是做不来的。
在书法绘画、天文星象、蹴鞠马球等各方面,他都有足够的兴趣去研究,就算一坐一天都乐意。
在政务上,却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