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投资的那种看吗?”姜南柯叼着三明治,贫穷的学生导演也没有要请制作人吃饭的意识,三明治还是她早饭没来及吃,正好中午饿了就掏出来垫肚子。
尹钟彬吃的是剪辑房里常备的泡面,原先要给妹妹也泡一碗,看她掏了个三明治出来就算了,“说不好哎。”
“说不好是什么意思?”
“那人准备贷款拍。”
听起来有故事,姜南柯就让他详细说说。
话说尹钟彬有个同学,那人大一的时候去服兵役了,去年才退役回到学校。剧本是那人在兵役时遇到的真人真事改编的。
那人在服役时交了个好朋友,两人在休假出去玩时,救了个落水的小孩。小孩救上来了,朋友牺牲了。活下来的这个人受到军部表彰,离开的好友变成了一盒骨灰。
这事儿在那人心里一直也过不去,即便这事儿不应该他愧疚,可他就是忍不住会想。如果他当时上岸前能回头看看好友在哪?再不然上岸后也别只顾着给孩子做急救,也找一找好友在不在呢?说不定,就是他们一起受表彰啊,哪怕没有表彰,至少人活着啊。
心里过去的那人就在休假时去见了好友,也不是想做什么,就是想说说话道个歉。去的次数多了,碰到了好友的家人。他和好友是在军队认识的,也就大半年的时间,没有熟悉到家人都熟的地步,此前也只是在葬礼上看到过对方的家人。
好友的家人记得他,面对他愧疚的道歉,那位母亲还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你也不想的,都是命。
这些都是剧本写作的前情,剧本真正的故事发生在那个初中小男孩身上。
孩子贪玩掉进水里,军人救人而亡,孩子的父母对此也非常愧疚,逢年过节一定会带着儿子去拜访恩人家。两个家庭逐渐熟悉后,英雄的母亲好似渐渐把对儿子的期待转移到了这个孩子身上。
那个孩子不是什么坏孩子,但也不是什么好孩子,就普普通通的一小孩儿。平时调皮捣蛋,成绩也不咋样。而救人的军人则是成均馆在读的高材生,在最美好的年华离开。
英雄的母亲大约是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救了这么个孩子,就跟孩子的父母商量,她愿意出钱送孩子去补习班,好好学习,继承她的儿子未来成为医生的梦想。孩子的父母却不能坦然接受这样的付出,他们只是普通家庭,人家的救命之恩他们都不知道要怎么还,怎么还能要人家的钱。
两边家庭数次拉扯后,孩子的父母答应,把儿子送去补习班,但钱是他们自己出。英雄的母亲没再纠结钱的事,却天天去接送那孩子从学校前往补习班,等补习班下课,再把孩子送回家。
初中的小男孩,本身成绩也不怎么样,家里以往都是放养,他当然知道什么叫救命之恩无以为报,他不是坏孩子。可让他持续接受恩人的母亲,每天每天都跟他说‘哥哥以前也来过这个补习班’、‘哥哥以前也吃过这家店’等等,他也很有压力,学习成绩上不去,根本不想学,压力就更大。
真实事件中具体发生了什么,写剧本的人不知道。在写剧本的人退役后,去往好友家时,才知道好友的母亲自杀了。在剧本里,写剧本的创作者,给这个死亡铺垫的理由是,那位母亲始终无法在被救的孩子身上寻找到儿子的影子,反而只能看见她的儿子救了一个根本不值一提的人,无法接受,进而选择离开。
“真实情况里,那个母亲是做了一锅汤,投毒,本来可能是打算带着那个孩子一起走,但或许是临时改了主意吧,她打了急救电话,孩子被救回来了,她离开了。”
一口干了碗底面汤的尹钟彬拽着袖子擦嘴,糙的很,话也糙,“要我猜,那个妈妈可能就是想到儿子救下了孩子,她不能让儿子死的一文不值。而那个孩子在她心里,可能就是证明儿子死的一文不值的存在,才让她绝望的离开。”
“真实事件当然是一出悲剧,可单讲剧本,故事线太薄弱,我那个同学要抵押父母的房子贷款拍摄,我们都觉得太冲动。想劝吧,听他说了这个故事,说是想给好友在世间留下点什么,我们又不知道要怎么劝。”
“我就想着说不定,是我看剧本的眼光不行呢,搞不好你看的剧本多,你能看出这本子值得拍,那我就不劝了。你看,你方便看完给个评价吗?”
姜南柯垂着头,手上还拿着吃的只剩一个角的三明治放在嘴边,好半天没动了。尹钟彬只以为她是听故事听入神了,起先没在意,可他问出问题后,她依旧许久没回应,就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
猛然回神的姜南柯看向他,“抱歉,我走神了,什么?”
隐隐感觉她状态不对的尹钟彬迟疑道,“我是想问你,方不方便给剧本一个直观评价,值不值得贷款拍,行吗?”
愣愣点头的姜南柯说行,拿到存剧本的u盘后就匆匆告别。尹钟彬想拦来着,怕剧本泄露,准备让她就在这里看,可又想着姜南柯应该不会出这种岔子,也就没拦。
已经回了车里的姜南柯心烦意燥的转动着手上的u盘,她在这个世界已经活了一十三年,漫长的岁月久到她已经忘了上辈子的事。
爸妈还是那个爸妈,爷爷奶奶还是那个爷爷奶奶,家里七大姑八大姨谁都没变,为什么死去的回忆还能突然攻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