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道:“罢了,我再想想。你们回去写奏本,明天早朝要奏上。”这说的是李、祝二人,他又好言对刘、郑说话,希望他们回去之后“安抚”身边的人,让他们不要听信流言。
明暗两条线,皇帝认为自己安排得挺好。
祝缨也觉得自己安排得挺好。
要旁证皇帝是好人,那扶他上位的就也得是好人,当年宫变的时候,支持他的人也得是好人。比如,王云鹤。
——————————
次日一早,李侍中带着熬红的双眼来上朝,皇帝眼带期望地看着李侍中。
李侍中出列,奏了个近来京中流言都是无稽之谈,然后为皇帝说好话。说着说着,皇帝脸上带笑,李侍中忽然觉得不对味儿。
我这不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其他的大臣多少都听到了一点流言,再看李侍中这样,也都打着哈哈。皇帝正在敏感的时候,也觉得不对味,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味。
整个朝堂都尴尬得要死。谁还不知道你们唱的什么歌吗?大家都陪着演戏。
李侍中越读越觉得自己这事儿没办漂亮,最后两段越说越嗑巴。终于把最后一句念完,一抹汗,低着头混回了队伍里。
祝缨叹了一声:李侍中脸皮还是不够厚啊!
她也出列,大臣们继续飞眼色,有人小声咳嗽着。
皇帝的笑容也有点僵,语气里带着期待,道:“卿奏来。”
祝缨道:“臣请为故丞相王云鹤定谥‘文正。”
这跟说好的不一样!你不但不帮我,还跟我唱反调吗?现在是说我,不是说王云鹤!
皇帝恨不得打祝缨一顿,但是祝缨已经出列了。
祝缨的奏本是派出祝青君之后就写好了的,她起手先定调,认为王云鹤品行端正,当得“文正”二字。
然后是罗列王云鹤的事迹以证明。
第一件,就是王云鹤做京兆的时候就不畏强权,遇权贵的不法事,他都依法而断。比如鲁王当街纵马伤人,纵容奴仆强抢民女、强夺田庄。
第二件是先帝的时候,太子薨逝,王云鹤与施鲲等人,率领朝廷官员们,没有奉承势大而蒙蔽先帝的鲁王,推鲁王为太子,而是遵礼法推举了赵王,也就是现在的皇帝。
法,没有被鲁王吓到,也没有搞投机。
只字不提什么抑兼并啦、为皇帝操劳国事啦、擢拔贤才啦……之类的。
最后说,大家看他干的这些个事,我觉得应该给个美谥哎!
大臣中有一些可算看出来,祝缨这点儿掐得可真是太好了!
就她这奏本的这几条,冼敬等人不是没说过,但在争吵的时候都被无视了。她现在只把这几条明着对皇帝有利的事儿给说了,夸王云鹤本人的话,没有。
可比李侍中这马屁拍得更妙。
王云鹤这样一个好人,他支持皇帝,你能说皇帝不好吗?
也有人觉得祝缨在发昏,皇帝明显不喜欢王云鹤,你还这么夸他,这不是逼皇帝吗?你还能有好?
不料皇帝的脸色变了几变,最终点头道:“卿言有理!王相公国之干城,当得‘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