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赵祯根本不想和吕夷简做过多的解释,免得伤了君臣和气,反为不美。
“爱卿之言,朕会仔细考量。”赵祯委婉地打发了一句。
吕夷简还以为皇上当真听进去了,心里顿觉松了一大口气:“陛下圣明!既如此,老臣告退。”
“嗯!亚父,送送吕相!”
“老臣不敢,陈公公留步!”
陈琳还是将吕夷简送出御书房外。
吕夷简前脚刚走,只见太后火急火燎地赶到。
赵祯又是一惊:“皇儿见过母后,不知母后驾临御书房,所为何事?”
“还能有什么事,自然是为了包驸马!”太后面带不悦!
她对包拯,从来没有过多的挑剔。
无论包拯怎么变法,她一直觉得,包拯为大宋鞠躬尽瘁,功莫大焉!
可这一次不同,包拯要动大宋的根基,她不能不管。
赵祯一顿:“母后莫非也是为了包卿主张变革军权之事?”
李后道:“除此之外,还有别事么?”
赵祯心里微有不悦,却不敢表现出来:“母后,此乃国家大事,大宋祖制,母后莫非忘却,后宫……不得干政!”
最后几个字,赵祯说得极为吃力。
太后脸色突变,不想皇上居然和她说这种话:“皇上,事关大宋存亡,哀家难道都不能说么?”
赵祯赶忙致歉:“儿臣不是这个意思!”
太后轻哼一声:“这个包拯,越来越胆大妄为。就算他是驸马,皇上也不该如此纵容他。”
赵祯都没想到,连太后都站出来反对包拯,委实出乎了预料,想必一定有臣子在太后面前说了包拯的坏话。
否则,太后绝不会如此。
毕竟,包拯也算是她的恩人了。
赵祯赶忙解释道:“母后,朝堂之事,错综复杂,百官之间的政见也不尽相同,包卿想要重新调整兵权的归属权,也并非没有道理,母后多虑了。”
“再说,朕这不还没想好么!”
太后道:“哀家并非担心包卿有异心,只是觉得,他太想做大事,故而偏激。”
“军权是一国之根基,皇儿需牢牢抓在手中,一旦放权,将再难遏制!”
“崇文抑武,此乃太祖皇帝定下的国策。”
“正因如此,方有大宋今日之稳固。历代先皇无不奉行。”
“皇儿难道认为,自己比太祖还要高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