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真宗赵恒,共六个儿子,除赵桢外,其余夭折。
共有两个女儿,一个大长公主升国公主,一个是惠国公主。
八公主惠国公主十九岁,性格却恰恰相反,刁蛮任性,不爱学习。
两位公主对太后都格外敬重,是以太后也格外喜爱两位公主,犹如亲生女儿般看待。
大长公主又名七公主,小了皇上两岁,今已二十三岁。
天资聪慧,少有才学,最擅诗词文章。
常自言,若为男儿身,也是个状元。
故而立志要许配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
当初刘太后有意让她和首相吕夷简联姻,可升国公主得知吕夷简之子乃名不副实的庸才,反对这桩婚事。
此事便不了了之。
如今李太后见她已老大不小,也替她着急。
心里猛然想到,开封府府尹包拯如今将近三十,也尚未婚配。
她常念包拯替她平反冤屈之恩,又是个名扬天下的大才子,若能招赘他为驸马,也是一桩良缘。
这天,升国公主来向她请安,太后便趁机提及此事。
升国公主见太后要将自己许配给包拯,诧异不已,笑道:“包拯虽有青天之名,却只是进士出身,如何配得上我?”
李后闻言却笑了起来,她在开封府多日,岂能不知包拯才学。
“公主差了,哀家最是了解包卿,他非但是个治世能臣,更是个博通古今的才子,其见识,当今才子,无人可及。”
“只是包卿心在社稷,寻常世界并不显山露水,卖弄文采,故公主不知。”
“公主若能配得包卿,绝不辱没!”
公主不以为然,疑惑道:“太后如何和皇兄一般,对包拯这等赞誉有加,我却不信。”
“公主不信,哀家找个时机,检验检验包卿才学。”
随即,李后将此事告知皇上。
赵桢更是大喜过望,皇妹若能嫁得包拯,再好也没有了。
于是在元宵佳节,开办集贤宴会,宴请百官,共贺太平,普天同庆。
见皇上突然要摆宴席,包拯也是一阵莫名其妙。
不敢迟疑,傍晚时分,便乘了轿,进宫赴宴。
集贤殿上,高处是皇上。
内殿里,太后和七公主悄悄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