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陆老师是我们北大的学生,也是我们国家著名的作家,各位应该很熟悉吧?”元空说。
此起彼伏的回应,很熟悉!
在座都是九五后,完全是从小听着顾陆的姓名长大的。
七嘴八舌地说着。
实话实说,即便是北大校长,也没办法频繁上官媒。
但顾陆,两次新闻联播(法兰西那次和毛熊国这次),三次参考消息,四次环球时报专访(更多的顾陆婉拒了),N多次人人日报头条。
“顾陆可是我好哥们,还曾经指导我写!”镜胖男嚎一声,吸引来不少目光。
“?”身旁的顾陆。
被顾陆指导过的网络?好像有点吸引人哦。座位附近的几个同学开始询问的名字……这小胖子是会宣传的。
“你们知道顾陆为什么被称为天才吗?”元空也没想等同学们回应。
他自己说,“十五岁写出小王子,十六岁参加国家文化交流团写出《不朽的逃亡者》,这些都只是基础。”
“我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更惊叹的是顾陆老师的学习能力。”元空说,“我曾研究过顾陆老师的作品,我就非常地费解,看了五部长篇,五部长篇的笔锋全不同。”
“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吗?”元空说,“这夸张得就像个外星人。”
元空意识到自己有点激动了,手赶快地伸向保温杯。他之所以激动,是因为曾经也试过……自己尝试之后才感觉到,一本书换个笔锋是多么变态!
看台下同学们眼神里透露着迷茫,水也喝不下了,他必须要让同学们清楚其中的利害。
“广外教授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作家对知识的累积和利用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顾陆,另一类是排除顾陆以外的其他作家。”元空说,“我起初看到这说法,也认为非常的夸张,但阅读了教授的理论,关于依恋型和依赖型创作的提出,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顾陆就是很顶尖的,看完一本书能够马上构思出一个故事,这种天才本身就一直在进行即兴创作。”元空说。
好吧,他的得例子还是没有接地气,同学们感受并不强烈。老编辑的距离是有效的,元空是无效的。
“其实我个人一直想和顾陆老师进行交流。”
没错的,哪怕元空新书七出祁山的销量被挤压,但他本人是非常敬佩顾陆的。不谈畅销书,光续写托尔斯泰的遗作,就是难以想象的事。
“元空老师,其实今天顾陆老师也在台下坐着。”第一排的武副校长找同学拿起话筒,突然发言。
“嗯?”元空登时错愕,喝口水压压惊。
“那让我们鼓掌,邀请顾陆同学上台给我们说两句。”武副校长说。
啪啪啪啪——
掌声是非常热烈的,元空本人也在鼓掌,他内心稍微后悔,早知道顾陆在,就准备点更有营养的内容了。
我是来当观众的,为什么要上台?但顾陆还是起身了。副校长的突然点名,让顾元两人都有些懵圈。
哦——伴随着顾陆起身,听取学生们惊呼声一片。
就做身旁的镜胖男表情最夸张,双眼和嘴巴瞪圆,“哦?!顾陆老师你看看我,我是在哔哩哔哩请教您问题的[固拉多不会飞]。”